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剩”时代的匮乏感

2020-09-18 09:48
来源:半月谈网

我们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我们看着饕餮“吃播”,也热议着“舌尖上的浪费”。

我们的部分工作被机器替代,却依然“996”“007”超负荷工作着。

我们为“乘风破浪”30+的姐姐们点赞,对她们的期待却还是“青春美少女”的样子。

我们高呼着要为孩子减负,但轮到自己的孩子择校时,挤破头也要去争抢优质教育资源,默默地跟进一再提前的“起跑线”。

我们追求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现实中却以“精致”为名催热了“孤独经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社恐症”。

如此种种,矛盾吗?撕裂吗?我们生活的时代到底是“过剩”还是“匮乏”?食物、时间、美貌、教育、优质资源……如果稀缺是永恒的,当我们面对“你想要,我也想要”的好东西时,似乎是“再多也不够”。

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使放到今天,古人这种均衡的智慧,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我们在看到一个地方充裕的同时,也应该看得到另一个地方的匮乏。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富足乃至过剩、过度的另一面,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短缺、不足。拿“吃播”来说,粉丝们为其买单的背后,是对“虚拟陪伴”以及“味蕾代尝”的需求。一顿顿极度丰盛、或养眼或辣眼的餐食,某种程度上是在满足人们对猎奇、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是人们借用眼睛看到的“实”去填满心中的“空”。

“看着别人胡吃海喝,自己慢慢吞口水也饱了”“她做的饭,跟小时候阿婆做的一样”“原来这个也能吃,太可怕了”“他到底能吃下多少东西”……吃播里的“吃饭”,不仅仅是对口腹之欲的满足,还是一种社会交往的仪式,一种满足好奇心的渠道。人们在虚拟与现实、物质与心灵的碰撞中寻求一种平衡。

我们常说“饱汉不知饿汉饥”。在物质充裕的当下,当城市中“吃得饱”不再是问题之后,人们不太容易去考虑还有多少人“吃不饱”的问题,而更容易转向对“吃什么”“怎么吃”“跟谁吃”提出更高的要求。五花八门的吃播,便是满足了这种需求。

但遗憾的是,食物在吃播的世界里并没有被物尽其用。主播们在意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怎样以博眼球的方式换取经济收益。“喝了一口就倒掉的鸡汤”“烤了一整只骆驼没人吃”“一口气吃50个汉堡,一顿吃掉200个寿司、10公斤龙虾、10包拉面、4个全家桶……”一些吃播暴殄天物、暴饮暴食,或者假吃、进食后再催吐等行为,已经造成了食物浪费。

凡事皆有度。消耗过多的食物、追求极致的饮食体验是一种过度消费,看似追求一种富足、精致、更享受的生活,但这种“精致”本质上并没有超越狭隘和自私,甚至以牺牲后辈子孙的生存条件为代价。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突破1万美元,但还是有约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一项针对我国城市餐饮业的测算显示,每年仅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馆、游客群体、商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2016年,一项针对全球成年人体重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群绝对数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学者预测,中国人将在未来20年达到美国人今天的肥胖程度——每3人中就有2位超重或者肥胖。

无论是已经胖起来的,还是正在胖起来的,都可以算作是地球上的“饱汉”,但全世界仍有不少“饿汉”。而中国并不是长期以来的“饱汉”大国,回溯中华美食文化,背后藏着一个个以生命为代价的饥荒真相。

北京的卤煮、武汉的鸭脖、四川的泡椒凤爪,以及云南、山东、东北一带的“油炸知了”……正如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李宝臣所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饥荒,每次都有人被迫食用以前没人吃过的动植物。经过多次的“活体实验”,我们的祖先才搞清哪些动植物可作食材,中国人的食谱也由此变得种类繁多起来。

从“饿汉”到“饱汉”,中华民族走得如此艰辛。眼下,秋粮收获的时节日益临近。虽然有人预测“今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但一时的、大体上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期高枕无忧,更不是可供人们浪费的借口。多与少,富余与匮乏,一直都在动态平衡中。

历史上人类经历的数次饥荒,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理解自身。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还“有”什么?在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还“缺”什么?身处不同的时代,我们对待赖以生存的世界应该抱有怎样一种道德观与行为准则?

一系列围绕吃播的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剩与匮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结构上的不均衡。除了吃播行业,浪费还盛行于诸多领域——产能过剩、数据过载、存量房过多……

我们制造了大量的商品,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供大于求的状态造成一部分人或物势必会被“剩”下来。比如大学生就业,不少岗位的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相比职位所需技能,简直绰绰有余,以至于博士生做硕士生的工作,硕士生做本科生的工作,而一些本科生则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本科毕业生只能免费给大公司做实习生,人才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想被“剩”下来,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稀缺、变得特别。假如你是免费去大公司实习的本科生,身边不乏跟你一样或比你聪明的人,那你就应该踏踏实实、不急不躁,做好每一件小事,珍惜每一次机会,在这群聪明人中间成为一个稳扎稳打的“笨人”。

浮在表面的泡沫,一定会被最先撇去。无论是过剩时代,还是短缺时代,最后留下来的,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踏踏实实主动做事、宁愿少做点也不把事情做砸的“笨人”。(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9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