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无能狂怒” 与“口吐芬芳”

2020-08-10 09:47
来源:半月谈网

“我*****”

“我就是喜欢看你破口大骂却又无能为力的样子。”

“无能狂怒”与“口吐芬芳”,应该能高分入选2020年网络热词。在遭遇突发、变数和无奈、无助中,这两个词成了网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1

“无能狂怒”展现情商下限

在网络上,“无能狂怒”人设最早可追溯至一款网络游戏。在名为侠盗猎车手的单机游戏中,一个目光短浅又喜欢跟风的“伪正义人士”被称为“无能狂怒人”,总是情绪上头地批判一切。后来更多的对战游戏中,会将那些实力不够又喜欢乱发脾气的玩家,称为“无能狂怒”。

无能狂怒者在虚拟世界里“口吐芬芳”,通常十分简单粗暴。比如问候你的全家,很多“芬芳”的字眼只能打成“*”。其目标很直接,就是激怒你。如果你被激怒了,开始“对喷”,加上“吃瓜群众”七嘴八舌,就会上演一场波澜起伏的情绪秀。

网络人也是社会人,网络情绪与现实情绪相互影响,网络人格也是现实人格的写照。大部分在网上“口吐芬芳”“无能狂怒”的人,都是为了宣泄情绪。

“现实中好面子又胆小,感情事业诸多不顺,想到网上发泄一下怨气,只能说谁撞到枪口上谁倒霉。”网友小姬说。

“我也曾是个无能狂怒者。憋屈愤怒的时候,为了发泄逮人就骂,生气完之后又会陷入自我厌弃,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很废,发怒的样子特别蠢。”网友拓皮说。

现实中的无能狂怒者似乎更具有辨识性。无论打扮得如何光鲜亮丽,总掩盖不住一股颓败气息,轻易就能暴露情商下限。

还有一种“无能狂怒”的表现:现实中懦弱胆小,大底是不敢狂怒的,在网络朋友圈里却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泄,往往只是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很难得到他人的共鸣。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这种无能狂怒者或许不知道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只知道愤世嫉俗。

2

“口吐芬芳”与“出口成脏”

有意思的是,在大部分网友尤其是年轻人看来,“口吐芬芳”并非不能理解,“无能狂怒”感同身受。我们不妨尝试着把“口吐芬芳”与“出口成脏”区隔开来。

网络世界对“口吐芬芳”的态度,有个基本的前置价值判断,那就是说脏话是不对的。问题是,哪个人敢说自己没骂过脏话,实在忍不住想骂怎么办?我理解你但还是要批判你,于是在机智的弹幕网友编排下,就有了“口吐芬芳”“小嘴抹蜜”的反讽。

“口吐芬芳”的未必是无能狂怒者,但无能狂怒者通常会“口吐芬芳”。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屏蔽了,但也有一些重口味的网友,就喜欢看无能狂怒者“口吐芬芳”。这里又有个关联梗:无能即“菜”,“XX世界菜是原罪”,你有多“菜”,我就有多下饭。

所以说在这一维度上,今天的年轻人哪是现实中的老派“出口成脏”能比的?当然,“口吐芬芳”毕竟不是网络的主流、常态。这些年,我持续关注网络青少年亚文化圈的发展,核心圈层里的年轻人大都三观端正、温文尔雅、多才多艺。反倒是有一批游离于核心圈层外的人,到处煽风点火蹭热点,甚至披着自媒体外衣为流量带节奏,杀伐之气、流氓之气甚重。

澳大利亚学者韦津利在《脏话文化史》中认为,脏亦有道。有些“口吐芬芳”看似恶毒,其实杀伤力不过尔尔。倒是一些用肮脏的心思说出来的话,看似单纯却字字诛心。净化网络环境到底要净化什么呢?这是值得认真评估和思考的。

我们应该更相信现在的年轻人。作为网生代的他们有独特的“免疫力”,有应对网络糟粕的自净自愈机制。再换一个角度想,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年轻人多接受些淬炼,偶尔接触来自他人的“恶意”,也不失为一种挫折教育。

3

让愤怒变成铠甲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都是这个新世界的实习生,满怀期待地想要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可这陌生的世界却告诫我们:初次见面,你在这里,微不足道。”

微不足道——多么扎心而现实的评价。因为微不足道而被忽视、放弃、任意摆布,除了无能狂怒还能怎么办?家长因为孩子“口吐芬芳”而震惊,并将责任归咎于网络的时候,又有多少在孩子闹情绪时自己却“不在场”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相关研究显示,家长与子女沟通不畅,是导致情绪波动的重要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不够理解,没有正向引导,会进一步加重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转而更加依赖网络来缓解压力。

“不少年轻人心理阴影面积不低,这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一位教育管理部门的干部曾这样告诉我,当今教育要面对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情绪管理。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情绪管理好了,态度才能端正,教育才能形成合力。

有效的情绪管理,能让负能量变正能量,让愤怒变成铠甲。

给孩子留一个发泄愤怒的渠道,并且注重疏导中的“陪伴”效应。尝试着把愤怒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不是仅仅在打“嘴仗”中消耗能量。生活不易,人艰不拆,但亲近的人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怒,一起反思,一起熬过去,最终,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