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集中供养:兜住失能,释放有能

2020-06-28 09:4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金涛 韩振 周文冲

农村失能人员兜底扶贫怎么兜?相比直接发钱,重庆市奉节县通过建立供养中心,集中供养失能人员,最大限度释放其家庭劳动力的兜底举措更为有效。

重庆奉节县草堂镇失能供养中心工作人员为失能人员梳头 王全超 摄

失能家庭难迈三道坎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30岁的草堂镇石马村村民陈桂兰被丈夫送回供养中心。几年前,陈桂兰因煤气中毒脑部受损,生活不能自理。丈夫朱忠军不但要照顾她,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陷入贫困。去年8月,朱忠军将妻子送到供养中心,减轻了照料负担,自己开始在周边打些零工,日子一天天好转了起来。

奉节县像朱忠军这样的家庭并不鲜见。2015年11月以来,奉节通过网格化、地毯式入户走访,摸排出失能贫困人员948户1013人。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失能家庭普遍难迈三道坎。一是精力坎:家庭成员为照顾失能人员,被捆住手脚,没时间和精力发展致富;二是经济坎:部分失能人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家庭债务负担重;三是精神坎:失能人员易受歧视,许多家庭因其存在失去了奋斗激情。

供养失能,释放有能

“以前对失能人员进行兜底,是直接将补助资金打在卡上,但这很难根本改变失能人员的家庭状况。”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说,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的集中供养模式,能让失能人员得到更好照料,也释放了家庭劳动力。

半月谈记者在奉节县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看到,管护人员正在给失能人员准备午餐,食堂门口的每周餐谱,荤素搭配适宜。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院长栗春容说,这里免费入住的125个失能人员,平时由14个管护人员进行照顾。

在供养中心,半月谈记者看到奉节县竹园镇百步村村民卢元明的儿子卢令。3年前,卢令刚来时吃饭用手抓,饭菜弄得满身都是。经过管护人员3个多月的耐心教导,卢令终于可以用勺子吃饭了,生活逐步能自理。

奉节县民政局局长杨晓环介绍,这些失能人员从残疾、低保、五保等数据库筛选出,经县民政局、县残联—镇街—村社三级把关审核,再根据“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六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衡量,一项或多项不能自主完成、生活不能自理者,实行集中供养兜底保障。

“全县整合五保、低保、社会救助、慈善捐款等资金,按1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的标准,由县财政统一拨付;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护理人员实行照料,并合理地安排失能人员的饮食、住宿、学习和康复训练,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杨晓环说,供养中心还联合卫健、社保、教委等部门,对于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在医疗帮扶、再就业培训、教育减免等方面提供相应帮扶政策。

截至目前,奉节县共投资5000万元建设永乐、吐祥、草堂3个供养中心,累计供养失能人员650人。

“负担轻了,脱贫信心更足!”

“松娃子,最近感觉怎么样,身体有没有好点?”草堂镇天坪村村民杨传付外出务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供养中心见儿子杨虎松。

1999年,杨虎松突患脑部疾病,致使生活不能自理。2011年,杨虎松的母亲也病逝了。一连串的打击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让杨传付焦头烂额。自从儿子来到供养中心,杨传付才得以抽开身去湖北务工,每月结余2000多元。“供养中心照顾得很好,儿子在这里我很放心。”杨传付说,现在儿子有人帮助照顾,自己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在奉节县,像杨传付一样因供养中心的帮助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村民还有很多。杨晓环介绍,全县集中供养中心,累计已帮助失能人员家庭释放劳动力1005人。

“对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是小投入、大收益。一名失能人员每月财政投入1500元,而每释放一个劳动力,按外出务工算,一个月也有好几千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贫困家庭的精气神。”杨树海说,奉节县已把失能供养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全县供养床位将达到1000余张,最终实现贫困家庭失能人员应养尽养,确保孤残困难家庭如期脱贫。(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