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公筷”应成新风尚

2020-03-10 15:27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贾立君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许多家族式确诊病例。从病毒传播途径看,除近距离飞沫之外,大家共同夹吃一盘菜恐怕是最普遍的“零距离”接触了。

先秦时称“梜”、汉代名“箸”、明代改叫“筷”的这一中国餐具,蕴含着太多的文化与讲究。它承载着人们共同分享食物、相互夹送菜肴、敬递美味的和谐礼仪与亲情,以致于17年前“非典”后兴起的聚餐“公筷”夹菜方式昙花一现。人们觉得其乐融融的聚餐,因“公筷”横亘其中,显得有些生分,或嫌程序繁琐,确实不习惯那样的用餐方式。

然而,现代科技表明,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可能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首先需要消毒彻底;同时,私筷混用,可能会将彼此的细菌、病毒交换给对方,比如家庭式病例中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为筷子“零接触”所致。因此,防控新冠肺炎等病毒、提升用餐卫生习惯,有必要在亲朋聚餐、甚至家人用餐时,倡导使用“公筷”夹菜。

病从口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分餐”“公筷”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途径。不过,“分餐”在当前的服务业水平下一时很难做到,而“公筷”相对来说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期望这场疫情能够改变我们传统的夹菜方式,进一步提升餐桌文明。有关部门可要求餐饮行业为聚餐桌上配备“公筷”,人们夹菜时,每个人都要主动使用“公筷”,防止“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

其实,过去的“一筷满桌夹”,是物质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形成的习惯,如今多用一双消毒筷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成本;相互“不见外”,也并非只有亲近的行为才能体现,实际上使用“公筷”是对在座所有人的尊重。

文明在进步,习惯成自然。当每个人都能自觉成为餐桌文明的践行者,“公筷”也就会成为一种新风尚。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