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有钱不敢用,扶贫款怎么成了“烫手山芋”?

2018-12-28 09:45
来源:半月谈网

当下,各种渠道扶贫资金较多,对贫困地区帮扶力度很大,效果显著。不过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除少数地方乱用扶贫款,造成项目烂尾外,更多地方是不敢要扶贫款,觉得扶贫款烫手;一些地方扶贫资金拨下来了,不少干部的“理性选择”竟是任其“闲置趴窝”。

“形象工程”劳民伤财

半月谈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不考虑客观实际盲目铺摊子,造成扶贫资金浪费。据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某乡镇500万元的草地生态畜牧项目和上百万元的南竹、丹参、桔梗种植项目,由于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缺乏精准性,全部烂尾。

类似情况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的一次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中也有体现。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2016年使用财政扶贫资金2830万元采购珍珠鸡苗113.54万只发放给2.7万户贫困户饲养,该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招投标程序违规,且招标价格明显偏高。后续珍珠鸡由于水土不服和管理不到位病死率较高,加上回购渠道不畅等原因,最终项目未能给贫困户带来经济收益。

而在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方家屯镇,当地纪委在检查中发现,东小陵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殿军在没有实地走访,也没有征求贫困户意见的情况下,就主观地认为发展寒富苹果和红薯能行。结果产业扶贫项目根本无法推进,8万元扶贫资金也未能及时下拨。

云南省昭通市纪委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是扶贫资金在使用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16年,昭通市镇雄县盐源镇党委、政府作风不实、把关不严,致使“两比两看”观摩点敬天养殖场以每天50元的租金向周边养牛户租牛到养殖场,弄虚作假,欺骗观摩同志。

“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参与办理该案的云南省昭通市纪委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该行为给脱贫攻坚造成很坏的影响,事后多名干部被严肃处理。

“烫手山芋”不敢接

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经过层层审批和下放的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热切期待的“及时雨”,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一线了解到,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是少数,多数干部还是想把扶贫资金用活、用好。但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反映,扶贫资金的使用受制于诸多规矩,让他们左右为难,甚至有时“好心办坏事”。

西部地区某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说,村一级很需要扶贫资金支持,但又怕拿到“烫手山芋”。由于扶贫项目标准高,程序复杂、严格严谨,但效率较低,预算规划很早就批复下来了,基本上资金到位都集中在下半年甚至四季度,“有些地方已经上冻了,无法开工建设”。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当年要查看开工率、竣工率、报账率,当年不能用完要被问责,资金的使用还规定了用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比例。”贵州省铜仁市一位扶贫干部坦言,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必须当年产生效益,因此都去选“短平快”项目,导致产业发展一哄而起。

辽宁省朝阳市扶贫干部表示,各部门在使用本部门扶贫资金时都相当慎重,想选稳定有效的项目,然而贫困村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这样的项目不多。

多位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在当前“大扶贫”格局下,经常感到“本领恐慌”,了解市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匮乏,导致有项目有需求也不敢要钱。有些不用争取的资金来了,就只能硬着头皮、机械地执行下去。

谨防“问效问责”跑偏

半月谈记者在西部地区某贫困县走访时发现,目前当地18个部门参与资金的审批、管理、审核等,部分资金拨付缓慢,有些项目的资金拨付还不到50%,亟待提高审批效率。

有扶贫干部建议,对农村的扶贫项目,要有组团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在扶贫资金具体分配上,除了要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以外,还要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等项目,实行结果导向型资金分配方式。

同时,要提高项目编制水平,因地制宜选择投向。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一些扶贫干部建议,应积极指导县区、乡镇建立精准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扶贫项目库,并尽快完善扶贫项目规划的调整备案规定,加强部门间协调统筹,提高项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云南省纪委建议,改进部分资金发放方式和督查考核方式,鼓励地方积极开展相关试点探索,保护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此外,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将品行操守好、财会专业本领过硬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扶贫一线。(半月谈记者 丁怡全 向定杰 关俏俏 丁非白)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