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茅台,做好国台。”贵州国台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新在介绍国台酒业发展经验时坚定地说,把国台酒的品质做好,品牌做高,把创新精神融入传统的酒文化产业,成为黔酒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共同参与到黔酒品牌建设中去。
贵州遵义,地处云贵高原北端,北靠蜿蜒的大娄山脉,南临乌江环流,在大娄山脉与乌江、赤水河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下,遵义,得益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湿润与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田地肥沃,植被繁盛,此适宜的环境,繁衍生息着独特微生物群落。好山好水出好酒,作为红缨子糯高粱的主产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与该地区延绵千载的酿酒工艺相融合,已成为贵州省打造“黔酒”系列品牌集群独特的致胜要素。
“大自然给了好条件,我们更要把酱香型白酒的品质做上去。”金茅酒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新贵在介绍金茅酒发展经验时说。
图为制酒师对酒糟进行摊凉
抓品质,重品牌,成为“黔酒”出山的核心经验。
2018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总目标”——到2020年,全省质量型发展优势更加凸显,质量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贵州制造向贵州创造转变、贵州速度向贵州质量转变、贵州产品向贵州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近年来,贵州省围绕“全国酱香型白酒酿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制定“黔酒”品牌认定体系,大力扶持重点白酒品牌建设,加强“黔酒”系列产品宣传力度。形成一批有品质、成品牌的“黔”系列白酒产品集群。“2013至2015年,在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期,国台酒业全面兑现了‘一斤粮不减、一分钱不降、一个人不裁’的承诺,以市场考验为机遇打磨产品、历练队伍。近20年的时间里,国台酒业累计投资了30多亿元,解决当地就业2000多人,累计利税突破20个亿,逐步成长为茅台镇政府授牌、酒行业认可度较高的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
制酒车间窖池
工匠精神孕育“黔酒”持久飘香。
黔酒的百花园里群芳争艳,珍酒或许不是最惹眼的,但应属最耐看的。
在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坚持老一辈传统酱香技术精英10年匠心试验,形成了涵盖酿酒、制曲、勾调、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珍酒经验,不仅易地酿制出“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接近市售茅台酒质量水平”的试制酒,同时还培养了一批酿酒工匠,传承正统酱香和工匠精神。尤其以珍酒品牌产品“珍酒珍十五”为标杆,坚持43年精细化酿造基酒,严格选酒率不超过50%,坚守陶坛珍藏8年基酒为骨架,15年老酒调味,成品瓶储存放12个月以上出厂,酿出一瓶工匠级好酒,为珍酒酿造高品质酱香提供了有力保障。
斑驳的墙壁是当地空气中微生物群落附着后想成的有机微生物群
图为董酒储酒车间外景
一种酒,开创一种香型,这在中国酿酒史上实为少有。
作为中国白酒的另一种香型——董香型白酒的代表,董酒一直以来倍加珍惜董香型这个名号,以工匠精神守护着“董香”味道。作为世界蒸馏酒当中原料最多、发酵周期最长、工艺最复杂的中国传统白酒,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董酒董事长蔡友平用8341这组数字概括了董酒的特点和匠心工艺。“八,就是老八大名酒,董酒1963年首次参加中国名酒评选即入选中国名酒,进入‘中国老八大’行例;三,就是三次封密,自1983年起,国家轻工部、科技部、保密局三次将董酒生产配方和工艺确定为国家机密,保密期为永久;四,就是四次荣获中国名酒称号,老八大名酒里面获得这种殊荣的也正好有四家;一,就是天人合一,遵循天道,董酒在制曲过程中加入了纯天然的130多味本草,是中国传统的理论与白酒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品牌推广助力“黔酒”美誉全球。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品质有保证的前提下,如何让酒香出门,让品牌出山,“黔酒”系列品牌在宣传推广方面真下功夫、下真功夫。2018年11月27日,贵州品牌(全球)传播推介平台成立。该平台由贵州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黔系列”品牌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中国国家品牌网、多彩贵州网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据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负责人杨玉玲介绍,为加强“黔系列”品牌建设,新华社每年将提供近1亿元的全媒体公益扶贫计划,在新华社旗下指定媒体的固定版面、固定时段,以公益广告形式刊发“黔系列”公共品牌,面向全球传播“黔系列”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该平台的建立,旨在进一步为推进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建设,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贵州民族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提供了重要的宣传保证。
以“工匠精神”全心全意酿造好酱香型白酒为精神指引,积极推动“黔酒”系列产品品质化建设、品牌化推广,是贵州“黔酒”系列产业集群孕育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保障,也是“黔酒”系列百花齐放、百酒飘香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