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吴剑锋 黄景鸿
当前,就业话题牵动人心。半月谈记者在民营经济大市福建省泉州市采访发现,随着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型,跨境电商持续升温,越来越多毕业生主动走进工厂和园区,在助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共享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催生就业新蓝海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电子曾面临转型期“用工阵痛”。以前,企业需要“操作工”,门槛不高,初高中学历就能胜任。近年来,自动化设备陆续引入,不少手工工序被替代,企业招聘重心转向有专业背景的技术工。“可大学生普遍排斥进厂,觉得不够体面,劳动强度大。”火炬电子人力资源部主任苏志明说。
为打破在校生的刻板印象,近年来,火炬电子与黎明职业大学等本地高职院校深度联动,把大学“搬进”企业车间,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学生通过设备操作、工艺优化、流程改进等岗位实习,在锤炼技能的同时,转变就业观。
苏志明说,火炬电子目前共有30多位黎明职业大学毕业的在职人员。有的从基层做起,一路成长为制造分管副总经理。在这里,熟练技术工的月薪可达6000元至1万元,且享受五险一金,吃住免费,企业每年还会为职工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泉州坐拥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九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众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催生出智能制造等新用工需求。
“现在,企业需要既懂理论又具备实操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快速解决生产线的技术优化、设备调试、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等复杂问题。智能制造学院的毕业生务实肯干,创新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学院院长颜国霖说。
据了解,泉州已推动2500多家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87个市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50所职业学校每年培养的约6万名毕业生,有85%所学专业方向对接泉州“8+4”产业体系。
“我们对新型劳动者有迫切需求,对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工艺提升有迫切渴望。”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垵表示。
工人在泉州联兴发针织织造有限公司车间操控机器人 魏培全 摄
跨境电商开拓就业新航道
夜幕时分,泉州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一派忙碌景象。货车穿梭不息,楼宇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传统外贸承压之际,跨境电商近年来逆势增长。作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泉州培育出6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620亿元。从平台运营、海外营销、多语种客服,到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全链条岗位需求激增,年轻人就业创业有了新渠道。
泉州市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灿阳介绍,园区所在地邻近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大学,早年间就有大量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自发聚集于此,在跨境电商领域搞创业。如今,大学生更成为泉州跨境电商创业的“生力军”。
如何让在校生与产业共振、与国际接轨?3年前,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基地负责人周榕彬表示,基地建在产业园区内,由校内外共建,着力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的痼疾。基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明确学生成才路径;借助基地,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能参加实操技能培训。
半月谈记者在基地看到,学生的“充电”课程直面行业需求,包括语言能力、跨境电商平台实操、国际关税知识等。“高校人才培养偏重理论学习,基地组织企业的运营高管、创始人参与教学。学生可获得更实用的从业技能。”周榕彬说。
“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最精准的导航仪。”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潘茹说,泉州大量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海外人才需求迫切。近年来,学院开设小语种、海外直播营销等课程,今后还将筹划建设“海丝学院”,为本土企业全球化布局输送人才。
泉州晋江一家体育器材工厂的工人在组装体育器材软垫
织密线上线下就业保障网
近年来,泉州18所高校毕业生留在泉州就业的比例在40%以上。“本地高校中,工科类大专院校占比高,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制造业或生产型服务业。”泉州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陈伟忠认为,近年来传统产业用工量虽有所收缩,但企业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
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泉州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推动校企精准对接,已成立产教融合联盟和16个分行业联盟(职教集团),组建103个订单班。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深入,学生就业关键能力显著提升。
就业服务,既要有“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也需织密“人岗匹配”的服务网络。今年4月,泉州市上线“泉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求职者在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就能获取相应岗位推荐。企业也能通过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平台还为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地图、职业测评等服务,上线以来,已有2.68万人注册使用。
“过去靠第三方机构抽样调查,监测用工形势,数据准确性受样本限制。未来集成海量企业用工数据后,通过算法模型分析,能实时掌握哪些产业缺人、缺什么技能的人,为政策调整、人才培养提供精准依据。”陈伟忠说。
泉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泉州市不断完善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定期发布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性目录清单,推动院校加大力度开设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近3年来,全市新增对接本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布点专业105个,全市高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
编辑: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