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南京:建业建新业

2021-03-22 10:40
来源:半月谈网

南京市明城墙中华门等12座城门挂上巨幅春联迎接春节 李博 摄

半月谈记者 蒋芳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这毫无疑问。只是,前几年的南京似乎没有“一省首府”的存在感。GDP比不过“小弟”苏州,媒体上的风头比不过邻居杭州……南京上头条,真的很难吗?

2021年早春,半月谈记者重访南京,发现一切在悄然改变。经济总量已跻身全国十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居第四……南京的逆势超越,有赖于这座古城近年来专心下好的创新驱动、有机更新、治理升级三步先手棋。擘画在宏,用功于微,千年古都建业,以赶超之姿建新业。

加速创新,古都聚新力

1月4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新政;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深化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这已是南京连续第4年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一号文件支持创新、春节后第一会保障创新。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创新对南京发展的引领支撑效应越来越强。但在江苏省委副书记、原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看来,南京的创新就像开水烧到了七八十度,离“沸点”还有一定差距,必须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关键,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真正让创新成为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拥有53所高校、80多名“两院”院士,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研究生数量、院士数量均位列全国前三,却多年面临“有科教少产创”的窘境。如何才能将科教名城这个“先天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态势”?南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通过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近3年,南京累计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吸引6名诺奖图灵奖得主、98名中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近9000家。与此同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三连跳”升至第21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850家增加到6500多家……

数字勾勒趋势,氛围重构认知。斑驳的外墙穿上了新衣,内部功能区域被重新划分,企业正忙着搬运设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迁出主城后,办公楼一直空置,近期这座1977年建成的老式大楼改造为字节跳动南京总部。仅2020年一年,这样的创新微引擎——城市“硅巷”在南京新增40万平方米。

“创新为南京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说,未来5年,在宁高新技术企业将达两万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

游人在江苏南京秦淮灯会赏灯游览 刘建华 摄

文化更新,金陵再铸魂

沿着有600年历史的中华门城墙向东走,就进入了秦淮区老城南门东地区。“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曾经的城市辉煌依稀可辨,千载历史的倒影引人驻足。只可惜,镌刻老城沧桑尤深的小西湖片区历经风雨,一度衰败不堪。

2015年,小西湖迎来一轮以“小规模、渐进式”为特色的改造行动。原本破落的街巷房屋颜值悄然提升,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在始终奉行共商共享的微更新过程中,保留的不仅是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街巷肌理,还有与原住民共生的烟火气。

从拆旧建新到有机更新,背后是从政府、社会到企业对历史文脉价值认知的转变。南京市副市长邢正军表示,与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南京赓续文脉要克服两个难题——“千城一面”的败笔,“难数家珍”的困境。如何以有水平的规划、有担当的法规,真正确保珍惜千年文脉的愿景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南京首先编制完成11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时期特色的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进而颁布实施《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织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网。

保有形,更要续无形。春节期间,南京中华门首部沉浸式实景剧《心印·中华门》精彩亮相,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夜间文化体验的簇新空间;中华门城墙上传来悠扬的“南京白局”,石头城的曼妙声腔幽幽复甦。

老传统与新风尚相融相济,背后是南京以传统节日为抓手,以民众记忆为依归的文化更新务实策。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勇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为保而保”,关键要让传统文化融入市民精神,历史底蕴化为人文氛围,这才是遗产最深切的“活化”。

智慧赋能,治理正升级

前不久,南京江北新区迎江雅居小区居民周大爷3天没有下楼“刷脸”,这一预警信息很快出现在桥北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上。随后,平台向网格员发出指令,直到联系上老人确认平安,预警才告解除。

大数据线上跑,网格员线下跑,已成为南京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早在2017年,南京就把网格化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主攻方向,全市划为12545个网格,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以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为“末梢”、以市区街联动指挥平台为“中枢”的智慧治理平台逐步成形,推动实现风险隐患实时感知、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工作指令精准落地。

尤其是在近一年的疫情防控中,网格化治理机制在大数据技术优势和“铁脚板”组织优势双重保障下,能量迸发。上一年除夕当晚,全市7000多名基层党员和社区干部深入1200多个社区,挨家挨户排查出1.1万多名有武汉旅居史居民并采取有效措施,为遏制疫情扩散赢得先机。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不仅适用于紧急状态,更让城市日常基层治理带给居民更多便利。近年来,南京法治建设满意度名列前茅,群众安全感进位明显,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