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农村垃圾分类“六字经”:知乡情,靠乡亲

2020-06-17 12:18
来源:半月谈网

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施行,“垃圾分类”在北京市许多社区已不再是新鲜事儿。社区各出奇招,引导居民主动、正确地将生活垃圾分类,大家都在为垃圾减量、保护环境努力着。城市社区如此,农村情况又如何呢?面对农村垃圾分类普遍存在的不愿分、不会分、没法分等痛点,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通州区潞城镇的做法,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听领导的准没错儿” 

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是件困难重重的事儿。且不说村民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是否到位,单是长久积攒下的垃圾处理习惯,就很难改变。此外,农村地理位置大多偏远、农村垃圾回收设施相对不集中、垃圾收运和处理成本明显高于城市等种种不利因素,似乎都制约着垃圾分类在农村的推行。 

尽管刚听说要实行垃圾分类时,通州区潞城镇有的村民第一反应确实是“瞎分半天,干什么使?”但真到推行起来,他们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力支持。 

距离地铁6号线始发站潞城站不远的西堡村,是个只有80多户、300多位户籍村民的小村落。自从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至今,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个不起眼的村子作为潞城镇首批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之一,已经100%实现了垃圾分类。该村负责人徐庆峰说,村里垃圾分类的成功,“全靠百姓。” 

早在去年年底,潞城镇就为各村发放了垃圾分类专用的垃圾桶。一绿一灰两个垃圾桶,分别对应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生活垃圾。“发放垃圾桶时,我们就开始给村民们打‘预防针’,告诉大伙儿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同时介绍一下应该如何分类,讲明白了,他们就都知道这是必须要做的事儿,也明白做这事儿是为了大家好。” 徐庆峰认为,西堡村之所以垃圾分类进展顺利,很大程度是占了村子小、人口少的优势,同时,“我们村的老百姓都特别好,乡里乡亲,亲如一家。” 

在徐庆峰眼里,政策落实顺利是因为村民淳朴厚道、识大体,但在村民眼中,却是因为村委会一向以服务居民为己任,号召力强,值得信赖。一位村民说:“听领导的准没错儿!”西堡村村委会主任杨海成告诉记者,土生土长的西堡人徐庆峰担任村干部已经十多年,他对村情民情了如指掌,由他领头的村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像待家人一样待村民。杨海成说:“这么多年来,谁家遇到事儿,都愿意来找我们,对合情合理的诉求,我们也是尽心尽力地帮忙。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这是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厚实的原因。有这个基础在,垃圾分类也就更容易得到村民们的支持。” 

由此可见,今日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源自长久以来“村两委”工作的扎实。知乡情,靠乡亲,许多难题反倒迎刃而解了。 

大白话顺口溜指导分类 

有了垃圾分类的意愿,怎么教会村民们正确分类便成了重点。 

“老百姓不愿意把垃圾分类,归根结底是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让他们头疼。”在挨家挨户发放垃圾桶时,西堡村村委会得到了真实的反馈。徐庆峰说:“既然老百姓弄不明白,那我们就自己弄张‘明白纸’,用村民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什么垃圾放哪个桶里。” 

“厨余垃圾分类明细:菜帮菜叶、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果皮壳……”“其他垃圾:除建筑垃圾外,分不清的垃圾。”村民杨树林站在自家门口,手指贴在墙上的村委会挨家挨户发放的“明白纸”说:“这大白话的顺口溜写得清楚,直接把它贴在垃圾桶旁,扔垃圾时就不怕分不清了。” 

与西堡村相距约7公里的东刘庄村,早在2018年就被潞城镇确定为垃圾分类示范村之一,这里同样是一个以民为本,民风淳朴的乡村。为了让村民们了解并支持垃圾分类,东刘庄村去年专门组织村民们前往朝阳区和门头沟区的垃圾处理机构参观考察。 

 

东刘庄村村民张秀荣在垃圾分类宣传剪纸班首次“触电”剪纸,随后创作了十余幅垃圾分类宣传剪纸作品 

参观回来,村民张秀荣和刘希富都很震撼,“之前想象不到能有那么大量的垃圾,去这一趟知道了垃圾应该‘四分’,回来就开始留意垃圾该怎么分。”张秀荣说。刘希富则感到深深的担忧:“我们每天产生那么多垃圾,如果再不减量,得往哪儿放啊!垃圾分类真的有必要。” 

除了组织直观的参观学习,安排两名村委专门负责垃圾分类指导工作,东刘庄村还依托潞城镇文明志愿积分平台“文明银行”以及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把垃圾分类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宣传出去。21天垃圾分类“打卡”、“相约九点半” 垃圾分类宣传剪纸班等多种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了村子里的高频词。 

 

东刘庄村村民刘秀敏在自家院中摆放了4个垃圾桶,做好初步分类 

东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国介绍,该村垃圾产生量最多的就是“厨余垃圾”,其次是“其他垃圾”。“村民们会过日子,纸箱、瓶子等可回收垃圾他们自己会收集起来卖废品,电池、灯泡之类的有害垃圾由村里每月一次有偿回收,村里把这些垃圾对接给专门的回收公司处理。” 

自今年5月1日新版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行后,东刘庄村村民每天晚上都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放入自家门口相应的垃圾桶里,第二天一早就有专人来将桶内的垃圾收走。“我们收运垃圾的原则,就是‘分得不对,不收’。分得不对的村民,我们的村委会成员就会和村里专门指定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一起登门指导,包教包会。”刘玉国笑着说,经过入户“手把手”指导,村民们已经不再认为垃圾分类是繁琐的事儿了。刘希富的老伴儿刘秀敏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家的四个垃圾桶,一边说:“其实比想象的简单,扔的时候就分好,无非是多放几个垃圾桶。” 

村规民约约出长效机制 

有法可依后,让垃圾分类可操作性增强。但因为城市和乡村垃圾成分不同、人口密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推进方式的因地制宜显得尤为重要。 

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潞城镇专门制定了更贴合实际情况的《2020年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和《潞城镇垃圾分类实施细则》,以确保实现垃圾“分得开、分着投、分着运”,最终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工作目标,进而实现全镇垃圾分类全覆盖。 

 

根据实施细则,潞城镇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指挥部,形成高位协调、部门联动、重点突破的组织领导体制和机制。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吴孔安任总指挥,镇长张旭辉任常务副总指挥,相关二级班子成员任副指挥,各村(居)主要领导、企事业单位法人为指挥部成员,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组织部、宣传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物业管理组、村居指导组、设备设施组、执法保障组、宣传动员组、督导检查组 等7 个工作组,明确各自职责,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农村是熟人社会,社会运行靠的是道德规范。无论是《2020年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还是《潞城镇垃圾分类实施细则》,都明确提出了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在东刘庄村,不仅垃圾分类已经进入村规民约,还专门约定了村级垃圾分类工作细则。 

细则中提到,东刘庄村将在村南园田东侧的一处闲置土地上建设一处垃圾分类驿站,作为村内生活垃圾的转运集中暂存点,也便于更好地按照全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分类收运管理模式,处理村内垃圾,引导村民自觉分类。  

为实现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让村民们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东刘庄村还鼓励村民们将可利用的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刘玉国说:“园田蔬菜垃圾、村里的树叶垃圾以及村民的厨余垃圾等都可以进行集中堆肥,这样转化好的堆肥可以回馈给村民们使用,回归到地里,村民们也能真正享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这些写进村规民约里的利好,又进一步提高了村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如今,无论是西堡村、东刘庄村,还是潞城镇的其他村,垃圾分类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潞城镇统一为住平房的村民配发了垃圾桶,并在门前安装了垃圾桶架,每天有专人专车到村民家门口收运垃圾。垃圾分类投放后,村里集中的垃圾点没有了,垃圾混投导致的异味、污水甚至火灾隐患也随之消除了,以前的垃圾站变成了如今的空地、绿地、停车场。西堡村村民杨树林说:“我今年64岁,以前每次要拎着垃圾桶来回400多米去垃圾箱倒垃圾,垃圾多的时候真是吃力。现在好了,不仅村里环境更好了,扔垃圾反而更方便了。对我们来说,这垃圾分类不是麻烦,是好事儿!”(郭彦  文/摄)

责任编辑:刘晓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