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吴忠:水城共舞

2019-11-28 16:59
来源:半月谈网

吴忠黄河楼全景

半月谈记者 王磊 艾福梅 谢建雯

吴忠,一座人口不足150万的西北小城,得黄河水千年润泽,成为宁夏引黄灌区的菁华之地,自古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多年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做足做实“水”文章,通过兴修一系列水利设施,菁华之地更加“菁华”,而其被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所困”的干旱地带也得享滋润,有机枸杞、酿酒葡萄、黄花菜等新兴产业成为脱贫增收的金钥匙。

世居于此的吴忠人也并非一味索取:兴建一批黄河文化地标,这里成为全国最能亲近黄河风光、最能感受黄河文化的地方;铁腕推进治污、植树造林、退耕还湿等,呵护、保卫着母亲河,实现“水城和谐共生”。

依沙傍黄,以水为魂

自公元前214年秦朝始设富平县,吴忠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而治水用水则贯穿着这座依沙傍黄城市的发展历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宁夏引黄灌溉史可远溯秦朝,古人从今吴忠市青铜峡开渠口,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此后经年,这片土地历经汉代的移民开发、屯垦凿渠,唐代的筑堤引水、垦荒开田,元代的因旧谋新、建闸设堰,明代的疏浚修治、改立石闸,清代的地丁合一、奖励开垦,推动宁夏平原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不同文化共融共生。

到新中国成立,宁夏的黄河灌溉史翻开新的一页:以灌溉与发电为主,兼具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黄河水由现代技术提引,经古今渠系流向宁夏北部各县市。

吴忠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胡建东说,宁夏平原的早期水利工程基本都在吴忠境内,成就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素有“塞上粮仓”之称。如今,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古渠仍在汩汩流淌,滋润良田。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宁夏申遗空白,向世界亮出了“塞上江南”的靓丽名片。

感念黄河哺育之恩,吴忠市近年来在河两岸兴建了一批黄河文化地标——黄河楼、黄河坛、大禹文化园、塔林博物馆等。闲暇时节,人们在这里领略黄河美景,接受黄河精神的洗礼。

引黄用黄,靠水而兴

“没水啥也种不了。”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小泉村35岁的种植大户李志巧说。位于吴忠市南部的红寺堡区原本是一片戈壁荒漠,从1998年至今,约有23万人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形成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荒漠上垦绿洲,黄河水是“命脉”。通过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黄河水被四级泵站扬起近299.1米送到红寺堡,成为当地的“生命原浆”。

得扬黄之利,李志巧带领穷乡亲们发展苗木、青贮玉米、黄花菜等产业,为流转而来的近2000亩沙土地覆上了一层“希望绿”。今年,仅合作社的800亩黄花菜就能收入40多万元。

正因为黄河水,这里“无中生有”发展新产业,通过引进、种植黄花菜和酿酒葡萄等经济作物脱贫致富。“当地老百姓过上了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的好日子,他们常说‘黄河水甜,共产党好’。”吴忠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马学峰说。

同样处于吴忠市中部干旱带上的革命老区——同心县、盐池县也依靠各种水利工程输送的黄河水日益兴旺,破解了“土地喊渴人喊饿”的千年魔咒,滩羊、芦笋、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正佳。

然而,给旱塬带来无限生机的黄河水并非取之不竭。国家每年分配给吴忠的用水量约为15亿立方米。为最大限度用好黄河水,吴忠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了约128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1/3,亩均节水120至160立方米。

“滴灌、喷灌、覆膜等节水技术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使黄河水的综合利用效率明显增加。”马学峰说。

在绿色农业提档增效的同时,吴忠市绿色工业也在提质扩量。近年来,吴忠市以经济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为内核,构建“3+X”产业体系,健康食品、高端装备、现代纺织三大主导产业已粗具规模,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渐次兴起。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吴忠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8亿元,同比增长7%。产业的发展最终反映在百姓的“钱袋子”里。2018年,吴忠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478元和12045元,分别比1998年吴忠撤地建市时增长了7.5倍和5.5倍。

爱黄护黄,与水共生

深秋季节的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成片芦苇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轻柔摇曳间尽显梦幻;成群水鸟或轻踩水面激起水花点点,或浅翔水上带起白浪条条,湖光潋滟间野趣横生……

因水鸟种类、数量繁多,紧靠黄河的库区被誉为“西北第二大鸟岛”。然而,上世纪80年代时,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影响,邻近村民来此围堰造田、挖塘养鱼、兴建牧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平衡,库区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锐减,曾一度“鸟岛不见鸟”。

湿地是地球之“肾”,也是黄河的“净化器”,岂能让它就此消失?

为了守护好这份大自然的馈赠,2007年9月,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成立,库区退耕还湿工作拉开序幕。通过以补代偿,收回耕地、鱼塘、牧区,拆除人类临时居所、养殖设施等,青铜峡库区截至目前已还湿12万亩,又变成了苍鹭、鹘丁鸡、白尾海雕等187种鸟类栖息觅食的天堂。

“这两年我们还观测到了鸟中‘大熊猫’黑鹳,这种鸟对生存环境很挑剔,充分说明库区水质好了,生态美了。”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马建明说。

退耕还湿只是吴忠市“呵护”母亲河整体战略的一步。这些年,吴忠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全力推进铁腕治污,还净于水。据不完全统计,仅植树造林,吴忠每年投入就超过10亿元,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5%,先后斩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

吴忠市保卫母亲河的行动还在继续。当前,全市正在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对乱占、乱采、乱建、乱堆等行为亮剑。

吴忠市委书记沈左权说:“我们要强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做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黄河造福于民、造富于民。”(刊于《半月谈》2019年第22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