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潘莹 高晗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的漂亮,令人一见倾心。”著名诗人艾青这样描述被誉为“戈壁明珠”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
这里原是一片荒滩,沼泽密布,杂草丛生,玛纳斯河穿流而过,河道里全是石头,“石河子”的名字由此而来。
石河子市世纪公园鸟瞰
戈壁开出新天地
从1950年开始,第一代军垦战士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苇湖、开垦荒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90岁的第一代老军垦陆振欧从建城之初,一直在石河子工作、生活。“那时只有车马店、卖馕的几户人家,除了北面芦苇地,到处是荒滩戈壁,狼、野猪等野兽经常出没。”
“在戈壁滩上开荒生产非常苦,战士们夏天喝的是涝坝水,冬天饮用的是融化的雪水,住的是地窝子,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天。”陆老说,那时候的娱乐休闲,就是每天吃完晚饭后,大家拉歌、演节目、跳秧歌,自娱自乐。
在距石河子市区20多公里的天山北麓将军山下,152团10连作为景区“军垦第一连”,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干打垒伙房、蓄水涝坝和地窝子群。
82岁的第一代老军垦胡有才,难忘开发建设初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工农业发展十分落后,战士们节衣缩食,主动要求把一年发两套的军棉衣改为一年发一套。在开荒年代,衣服磨损得非常厉害,战士们缝缝补补接着穿,节省的经费全部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石河子第一代军垦人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造出了新疆第一块方块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乘车从石河子市一路向北70公里,就到了有“沙海半岛”之称的八师150团。这里三面都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威胁,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不适宜人类生存。
1958年,500名青年组成5个垦荒队来到这里。他们挖洞作屋,打井取水,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
与沙漠斗争了半辈子的老军垦吕永海说起种树经验如数家珍:“原生林不用浇水,养护成本基本为零,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密原生林,改变局地小气候,以此为据点,慢慢向外扩……”
在他和战友们的坚守下,20世纪70年代,一片片人工种植的加密梭梭林和白杨树,像一簇簇“绿箭”插入沙漠腹地,逼退沙漠70公里,实现人进沙退。
近年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每年新增植被面积3000亩,在沙漠里构筑起以林为主、林灌结合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150团也由过去的沙尘策源地,变成防风固沙示范区。
走在石河子街头,“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绿化构思令人印象深刻。目前,石河子城市绿地面积达258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区100多种花木植物、230余万株大树,撑起了城市绿色的骨架,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绿洲。
创新焕发新荣光
“创业改变未来。”走进石河子高新区科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创业者,在跨境电子商务、新疆特色农产品销售、手机App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商旅平台、购物平台等新兴行业各显其能。
201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石河子市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新疆智行合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后醒是第三代军垦人,曾在内地读大学、工作。小时候,他去新疆军垦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姥爷的名字。孙后醒说:“姥爷作为第一代军垦战士一员受到后人铭记,我感到特别自豪。现在,我在这里创业正逢其时。”
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董沂峰说,作为北疆兵团城镇带中心,石河子市将加速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科技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军垦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现代金融中心”六大中心,让“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焕发新的荣光。编辑: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