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东莞:常态为“转”

2019-01-21 08:59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黄浩苑

曾几何时,广东东莞不过是一座以传统烟花生产而闻名的城市。可今天烟花已成为东莞的明日黄花。这就是东莞,敢以转型为常态,常以奇迹为标记。

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名城,从无到有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创新体系,东莞在改革开放40年间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改革不止,发展永续,新时期东莞产业又将转向何处?

东莞一处“无人工厂”,诺大的厂房只有少量工人 郑志波 摄

田塘建工厂,世界是外援

据成书于明代的《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因位于广州东面,盛产莞草而得名,以莞草织成的草席,冬暖夏凉,远销多地,也让东莞人在海外贸易中收获了“第一桶金”。

然而,享海运之利的鱼米之乡东莞也曾陷于人无鱼米可食的困境。今年73岁的长安镇乌沙社区村民陈灿亮仍然记得当年穷得连结婚的新房都漏顶。“为了挣口饭吃,很多年轻人都练习游泳逃港。”

时间来到1978年9月,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3个月。穷则思变的东莞人创办了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率先开辟了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正值世界制造业布局转移期,临近香港的东莞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大力招徕莞籍香港同胞回乡投资。东莞市招商引资创新办公室招商政策处副科长袁东杰回忆说,当时交通不便,村干部就背上装满材料的麻袋,或坐船或开拖拉机赶到罗湖口岸,看到像港商模样的就立即冲上去推荐。

风风火火招商的同时,东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外加工装备办公室,推行“办事一条龙”的管理服务模式,可谓如今办事大厅、政务超市“只跑一趟”的雏形。

东莞长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荣新说,外商选好地方,政府服务马上跟进,甚至允许容缺受理,6~10个月后工厂就可以投产开工,产出效益了。

东莞市展览馆里还原了一座上世纪70年代的会堂,展示的是东莞的“三堂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利用现成的建筑如饭堂、会堂、祠堂作为厂房,承接外商投资办企业,让“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蓬勃生根。一时间,“三来一补”企业遍布东莞80%的农村。

东莞市政府秘书长邓涛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东莞又抢抓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机遇,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制造类企业,产业结构逐步从毛织、塑料、玩具、家具等传统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转变,电子信息制造业一跃成为全市最大的支柱产业。

外包路不通,转型有新路

强大的制造生产能力使得“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不胫而走,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世界工厂”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订单量急剧减少,用工成本大幅上升,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反有成为包袱的危险。一时间,“逃离东莞”之声四起。

外包之路不通,何处再觅新路?“三步走”谋划成形。

第一步,“内外并举”。促进内源型经济发展,是东莞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邓涛介绍说,近年来东莞经济外向依存度从最高的433.8%降到目前的161.8%,产品销售市场从以出口为主转为出口和内销“两分天下”。

以东莞制造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占比较大的智能手机为例。东莞市经信局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负责人王森说,在诺基亚、三星等外资品牌的带动下,东莞手机产业从“打下手”开始逆袭,整机厂商快速集聚发展,OPPO、VIVO等国产一线品牌整机生产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已成矩阵之势。

如今,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华为、OPPO、VIVO等品牌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六位。

第二步,向高质量要红利。在保持原有产业优势的同时,东莞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一方面,大力推进生产线智能改造,从2014年开始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自动装卸车、自动布件机、自动测试系统……企业无论大小,都有自动化升级方案。这一计划使得东莞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37倍。

改革不限于生产流程的改造。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典型的代工厂,仅以塑胶手机壳闻名业内,如今,公司的智能车间已是机械手的舞台。从智能装备到数控系统,劲胜产品升级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目前,劲胜把发展目标定在了制造方案解决服务商这一智能化时代的弄潮角色,而在东莞,劲胜的步履并不孤独。

第三步,发力产业集群化。长安的智能手机、厚街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推进“制造立市,一镇一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品牌培育并重,让“一镇一条完整产业链”成为现实。

机遇在眼前,虚实成合力

2017年8月28日,位于东莞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成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又一标志性事件。

东莞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机遇,谋求从“科技支撑产业”转向“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转向“协同式全域创新”、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转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个转变。

邓涛说,东莞将依托广深港高铁正式运营,加快打造与广深港无缝对接的“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生活圈”;依托中子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广深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服务+东莞智造”的合作新模式;依托滨海湾新区建设,努力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抢占先机。

转型之力从哪里来?东莞认准“一虚一实”。其中,看不见的力量是创新。东莞将依托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龙头创新型企业、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解决东莞五大重点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乃至“卡脖子”难题。

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全市研发投入比重达到2.55%,已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看得见的力量是实体经济。近期,东莞市政府发布了加大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50条政策举措,以减轻企业综合负担,提高企业增值能力,拓宽企业发展机遇等“加减法”并举的方式,推动东莞非公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更多更大的改革,纪念改革的开局;以更深更广的开放,纪念开放的起步;以今日的再出发,纪念当年的先出发。”邓涛的话,讲出了东莞的信心。

编辑:范钟秀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