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北京方案”!他让白血病“人人有供者”

2022-03-15 15:28
来源:半月谈网

白血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世界每年罹患白血病约为30余万人,其中我国占有率为十分之一。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有效方式,但在20年前,移植需要供者和接受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一致。根据遗传学概率计算,兄弟姐妹之间只有1/4,父母与子女之间为0,因此供者来源匮乏一直是世界性医学难题。

围绕这个临床痛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与他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创建了国际首个非体外去T单倍型移植体系,即“北京方案”,让急性白血病总体生存率达到75%-86%。

与以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供受者配型全相合的要求不同,“北京方案”解决了半相合移植,就是移植配型一半相同的供受者,不出现严重的抗宿主病,产生有效的造血植入,发挥抗白血病的作用。这项技术成功突破白血病骨髓移植供体不足的世界性难题,并成为全球一半以上单倍体骨髓移植患者的首选方案。

基于在白血病治疗方面的突出贡献,黄晓军主任获得了2016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这是对我和我的团队一个巨大的鼓励,但与此同时,更是一种鞭策,把我们2016年以前的工作画了一个句号,2016年又是团队重新出发新的起点。”

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本身是一个探索生命未知的过程,患者的理解与鼓励让医生走得更远。黄晓军主任回忆起早期尝试“北京方案”时,患者不断鼓励他:“得了这个病大家都没办法,医生努力去帮我争取生的希望,我病好了当然得意,我没好,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为未来生命的延续做出了贡献。”这种人文精神让他感触颇深。

“任何时候碰到一个疾病不是一个简单的适用理解,牵涉到医生对整个生命、整个医学、整个疾病的理解,是共成长的过程。”

随着5G、云储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发生着改变。黄晓军认为,以白血病治疗的流式细胞为例,以前医生都是靠显微镜看,现在机器可以将这些数据迅速海量处理,信息化技术将大数据整合起来,形成规律,帮助医生提高对疾病诊断的精准性、速率、效率,缓解了医院的压力。但尽管提供了如此方便的服务,机器却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医生的核心作用还是无法被替代,只使用机器,医学的人文性就不在了,医学就变成了冷冰冰的科学,不符合医学的本质。

产学研中的“研”是对有兴趣问题探求真知、理解本质的过程,服务对象是患者,围绕的是临床实际问题和需求,因此必须以医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组织研究,而不是简单的做个研究,发个文章。医教研中的“教”要求医学发展首先要守正,“守正”是传承学习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着要创新,“创新”是尊重过去历史发展规律,但不唯结论,通过具体的实践去逐渐改变。同时,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明确目标,但与此同时知道结论不是最可靠的,方法学却是不会变的,在不同场景下要相信自己做出的结果。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