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在这里,医生也能送服务上门

2019-12-17 14:27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李松  

作为典型的老城区、老工业区,重庆大渡口区医院力量单薄,不足以回应群众旺盛医疗需求,医疗事业发展“先天不足”。面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大渡口“不拼规模,不抢病人”,变“坐等病人上门”为“给病人送服务上门”,医疗改革改出了新意,落到了实处。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大渡口区半个多世纪前依托大型国有企业重钢而设立,长期以来面向重钢职工及家属的重钢总医院就可以“承包”区内医疗。只是,2006年起重钢开始向远郊区县搬迁,并逐步剥离国企办社会的职能。大渡口不得已从国企主导办医向政府主导办医转型。

“传统国企办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限,政府主导的区级医疗机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投入和人才积累都不到位。”大渡口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讲起该区现状。

从区情现实出发,如何办好群众满意的医疗?大渡口区意识到,一方面,该区地处重庆交通便利的主城区,群众日常想看病,搭乘轻轨20多分钟就能到达多家优质三级医疗机构;另一方面,目前大渡口全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6.2万人,老龄化率超过23%,是重庆“最老”的一个区,诸多老年群众老年病、慢性病预防、诊治、康养等需求旺盛,却又行动不便。

由此,大渡口区找准了医疗改革的定位:以壮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为发力方向,以解决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谁说医生不能送服务上门

在大渡口区锦凤社区,70多岁的周大爷患有脑梗,长期卧病在床。因为病情加重,一年多来,春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曹新伟每周要上门两三次,给周大爷提供服务。

“老人家你有低蛋白血症,平常要注意多吃些高蛋白食物,但饮食也不要油腻,不然容易拉肚子哦。”曹新伟在给周大爷清理坏死组织、为压疮部位换药的同时,也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提出建议。经过细致护理治疗,最近周大爷的病情有了明显缓解。

“这些年来,通过强化投入,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不少地方还是门可罗雀,究其原因,还是群众不信任,觉得来了也治不好病。”春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鲍教洪说,要重建医患信任,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是重要突破口。

大渡口全区有60多支家庭医生团队,活跃在社区一线。“我一般上午在医院看门诊,下午就可以为签约对象提供上门服务。”曹新伟说,“不坐等病人上门”,而是“给病人送服务上门”,这正是社区医生的优势。天天在社区跑,“曹大夫”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大伙儿有个头疼脑热,都愿意找他。

化“被动坐诊”为“主动服务”,既方便了患者,基层医疗机构也尝到了甜头。春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患者需求,推出了10种家庭医生增值服务包,包含中医理疗、针灸、慢病调理等。“因为医生对患者病情比较熟悉,增值服务包的设计有针对性,推广效果很好。”鲍教洪说。

留住医生,也留住患者

在大渡口区跳蹬镇卫生院,内科医生李冬玲医术过硬,吸引了镇上不少患者前来就医,每天忙个不停。“我们医院打破‘大锅饭’,诊疗病人多、质量好,收入就更高,有的骨干医生年收入近20万元。好医生有好待遇,辛苦付出有回报,在乡镇基层才能踏实行医。”跳蹬镇卫生院院长杜战说。

长期以来,基层医院编制短缺,吸引不来优秀人才,医院不得不自己筹钱临聘人员,已成公认“老大难”。今年大渡口区狠下决心,为基层医疗机构分批新增200多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除了推进薪酬分配改革、落实编制待遇等举措之外,构建市—区—镇街医疗网络,也是大渡口医疗“强基层”的重要手段。为此,该区与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共建远程信息平台,让患者就近享受专家资源……

跳蹬镇卫生院与重庆多家三甲医院实现了信息直联。最近,该院收治了一名80多岁的心脏疾病患者,入院就反映心慌、心率快。接诊医生蒋洁立马给病人戴上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相关数据被实时传送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到半小时,相关诊断结果就出来了,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

“‘镇级检查、市级诊断’的好处,是让患者不出镇街,就能获得上级医院优质远程服务,提高了就医便捷度。”杜战说,如今医院一年要做远程心电500多例,远程影像近2000例。患者如果需要向上级医院转诊,随身携带报告单,不用重复检查,也节省了医疗开支。(刊于《半月谈》2019年第23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