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帕米尔高原女村医的“长征路”

2019-11-13 09:14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白佳丽

要偶遇阿依木古丽·塔依尔并不容易。

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乘飞机抵达喀什,再坐一整天大巴,到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高原缺氧的失眠中辗转煎熬一夜后,再坐一天的皮卡车,颠簸到骨头几乎散架,翻过一座4000米的达坂,才能来到塔县马尔洋乡。

图为阿依木古丽·塔依尔医生

在乡卫生院,半月谈记者偶遇了身着塔吉克族民族服装的阿依木古丽。事实上,想要去她工作的皮勒村,还需一天的路程。

塔县是我国唯一一个塔吉克族自治县,我国境内80%的塔吉克族群众生活在这里。原本是一次关于塔吉克族整体脱贫攻坚的扎根采访,但此刻,我们却被眼前这位女村医扎根基层的事迹吸引住了。

于是,在这个还处于施工期间的卫生院里,我们挤在临时诊室中,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聊天。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诊室中的5名医生和护士,普通话都不是十分流利,尤其是阿依木古丽,只是不断地点头微笑。在卫生院院长艾地巴依·亚库甫巴依的翻译中,这位柔弱且坚韧的女村医跋山涉水几十载治病救人的故事,一点点呈现在眼前。

阿依木古丽 我是一名村医,家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皮勒村,是咱们国家最西边的地区。这里山大沟深,一片药、一支疫苗都很珍贵。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药品从乡卫生院背回皮勒村,带给每一个需要它的农牧民患者。

1998年,我25岁,从卫校毕业,决定回家接替妈妈的工作。妈妈也是一名村医,我很清楚,在这种环境里,我不接,不会有其他人来的。

我们的身后与面前,是两座高耸的石山,把乡卫生院紧紧夹住,感觉呼吸都很压抑。山上的碎石会不断脱落,有时砸向房屋,有时冲向空地。而这两座山是我们所在的帕米尔高原众山之中平凡无比的山,从高空俯瞰,一座座林立的剑峰如多米诺骨牌,密集排布在塔县境内。无数像阿依木古丽这样的塔吉克族群众,生活在众山之间的小块平地上,穿行在山坳沟谷中。

塔县,因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生产资料匮乏,一度成为新疆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代名词。而皮勒村,更是一个让塔县百姓听了都直摇头的地方。这里因为地处深沟,被崇山封锁,道路打通难度极大。尤其在洪水季节,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是常有的事情。

阿依木古丽 别的医生忙活在手术台和诊室,而我的工作,就是走路。以前我就一个人,要走50公里的河道山路到达乡卫生院,完全靠脚。从村到乡政府往返一趟需要5天,一月需要2次,有的时候要露宿在野外。每次出发,我都要背上足够的馕和水。

夏天的河道只有一些裸露的河床可以徒步,河床上布满了硌脚的小石子。在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只能爬上山,在半山腰挖出的、只能让一人侧身攀行的“路”上爬过,下面是湍急的洪水,头顶有随时掉落的碎石头。冬天,洪水退了,但是缺氧会更加严重。冷,刺进骨头的冷,我必须在天黑前找一些柴火点燃取暖,才不至于冻僵。

说实话,我大多数时候心里是很怕的,怕下雨突然引发洪水,或者一不小心头顶掉下块石头。有时候我一边走一边哭。

我的牛皮鞋,经常是取一趟药,鞋底就被磨破了,只好补一补再穿。1998年,我的工资每月只有30元。取药回来并不意味着结束,还有更多的路要走。牧民习惯游牧,经常需要迁徙。就算他们在家,我从村卫生室到最远的一户村民家,也要走上20多公里,一来一回,又要两天时间。

阿依木古丽·塔依尔(左)为当地妇女检查身体

聊天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寻着阿依木古丽的脚步,进入皮勒村。如今,这条艰难险阻的道路已经打通,即使没有铺柏油的路面,也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但是看到司机指向的峭壁间的羊肠小道时,我们依旧冷汗直冒。那些“路”就悬在石壁上,时上时下,侧身难过。我们夹在两排山中行驶,几乎看不到一丝日光,不时出现泥石流冲刷的痕迹以及掉落的石头。

阿依木古丽 我的药箱里就是一些特别普通的药。有感冒药、胃药、孕产妇用的药,以及结核、乙肝、百日咳疫苗等。我每次在乡卫生院把它们装进药箱,背到肩上,回去再发给老乡。时间长了,就算是两个肩膀换着背,也是落下了肩疼的毛病,尤其是阴天和冬天疼得厉害。还有我的这双脚,这几年也开始不听使唤了,跟着肩膀一起疼。

以前在皮勒村,阑尾炎就能要了人命。我药箱里的这些药,虽然普通,但在我们那个偏远的高原山村里,救过很多人的命。

过去,牧民们都没有上诊所看病开药的意识,所以我都是上门服务。村里的人家一遍一遍地走,看看谁生病了,谁需要打疫苗了,谁怀孕快要生产了。对于高原地区来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都是常见病,我一边看病,一边还要记下他们的健康情况,这样心里才有底。

就算在我怀孕期间,也还是要继续工作的,好在家人都很支持我。算下来,这样的日子一转眼就是21年。

现在,我们村一直到县城都通了能走车的路,村医务室的医疗设备也是一件件在配齐。牧民们也开始慢慢走出深山,有些牧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外面,还有一些留在皮勒村,但他们也会经常坐着车去县城办事。

一些过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现在都可以很快到县上或者市里的医院治疗,孕妇也会被送到县医院里安全分娩。

随着“健康扶贫”深入乡村,县、乡卫生院、村卫生室联合开展免费上门便民活动,医务人员逐户开展慢性病随访、结核病筛查、居民健康小药箱药品检查。同时,他们还负责向村民宣讲医疗惠民政策,讲解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引导村民转变传统观念,养成健康饮食新习惯。

阿依木古丽 现在每一年新疆都会组织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我这次来乡上,就是送我们村里的老人、小孩、孕妇来体检。路通了之后,村子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我们的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村有了新的村医,是年轻的加那提汉·阿里比牙提,她现在只需要坐车从村上到乡卫生院取药。年轻人会得更多,操作B超、心电监测仪都可以。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新的设备我都不会用了,该是年轻人接班的时候了。

帕米尔高原上的年轻一代,在免费义务教育以及援疆省市兴办学校、输送老师的各项措施下,开始依靠知识走出大山,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而通路后的大山深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各种力量涌入,学子们逐步回归,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条件在快速改善,帕米尔高原上每个村庄都充满着盎然生机。

在这样的勃勃生机中,阿依木古丽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