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家医改要求,关键是要“强基层”。近年来,重庆彭水、铜梁等区县率先改变基层医疗机构各自为阵的传统模式,转而推动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通过财通、医通、人通,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解看病之痛。
不少地方组建医联体,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宋为伟 摄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过去,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设备简陋,X光机、黑白B超机都算是高端配置,不少卫生院检查手段就是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件。”彭水县卫健委主任代鸿介绍,基层患者、医生双流失导致不少原本应在基层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都无法开展。
为扭转困境,彭水、铜梁探索整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人才等资源,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以卫生管理中心为集团总部,各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并配套新的运行机制:将各医院收入及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化零为整”,建立“资金池”,解决基层医疗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医院集团建资金池,统筹提取成员单位一定比例业务收入,主要用于集团成员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培养、对部分成员单位工资托底等。”彭水县农村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张维龙介绍,财通并不意味着吃大锅饭,而是通过绩效考核进行有效分配,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
与此同时,在明晰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权限的前提下,医院集团统一规划,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计划、预算安排、国有资产监管和审计监督等工作,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基层医院更新,医生有获得感
依靠医院集团资金池统筹支持,彭水县石柳乡卫生院尝到了甜头。最近,石柳乡卫生院从资金池调出800万元修建的新业务用房投用,妇产科、中医理疗科等科室设置齐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分析仪等设备也一应俱全。
站在宽敞明亮的新业务大楼前,石柳乡卫生院院长王文平依然记得过去的窘境。“过去,卫生院只有4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平房,多个科室挤在一间房里看病。如果没有资金池,单靠我们自身一年200多万元收入,要扩建业务用房,更新医疗设备,想都不敢想。”
张维龙说,依托资金池支持,县里已改扩建乡镇(社区)卫生院40所,新建业务用房7万多平方米,是2009年时的近5倍。
彭水县润溪乡中心卫生院大幅改善医疗条件后,曾经门庭冷落的医院重获患者信任,医院业务收入从2012年时18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700多万元。润溪乡中心卫生院院长晏树云说,随着医疗业务增加,医院收入也开始反哺资金池。
加快改革薪酬分配制度,也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铜梁区巴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马旭改革后月均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他说,如今“优绩优筹”,患者服务人次越多、质量越好,医生收入越高,改革很有获得感。
“横向通”还需“纵向联”
随着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群众的就医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彭水县,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72%。铜梁区卫健委基层卫生管理中心负责人孔中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降低了医疗成本。
不过,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重庆基层医院集团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强基层”,既要基层医院集团“横向通”,也需“纵向联”,但如何依托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信息互通,还有待破题。专家到基层,经济上没有额外奖补,职称评定上没有特殊倾斜,积极性难以调动。即便下到基层,也容易出现“挂名不挂职”的现象。
其次,基层医疗机构招人、留人依然困难,不利于医疗能力持续提升。张维龙说,彭水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一些高山偏远乡镇医院长期处于缺人状态,有待进一步深化编制体制、薪酬分配等配套改革,增强基层吸引力。编辑: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