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荒山野岭变身产业长廊——从东信村嬗变看隆安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2020-06-05 17:10
来源:半月谈网

近日,在广西南宁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一山坡上,挖土机正开足马力加快施工进度,预计今年9月底,广西富凤农牧集团东信富凤产业扶贫示范园一期工程将完工。“它将带动近300名农户就业,可解决全村在家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今后我们还计划建设全国最大的种禽良种繁育基地。”东信村第一书记罗东介绍该项目时,脸上透着喜悦。据了解,除了家禽养殖,澳洲坚果、马蹄笋、蜜本南瓜也都是该村的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东信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荒山野岭变身产业长廊,带动农民增收,贫困发生率从44.8%降至0.52%,实现全村脱贫摘帽。

昔日,这个顽石满山的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97户1434人,占该村总人口的一半。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东信村扶持起自己的能人队伍,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带动发展,终于实现脱贫摘帽,逐渐展露石山披绿、产业兴旺、老有所养的新面貌。

选好“领头雁” 带富一大片

苏宁华是隆安县在东信村扶持起来的致富“领头雁”之一。2015年以前,苏宁华一家四口年收入不足1万元,靠种玉米、打零工糊口。在当地政府与民建广西区委驻东信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他获得农信社小额扶贫贷款及养殖补贴,解决场地、技术、销售等难题,建起6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已累计出栏土鸡13批次,每批1万羽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

2017年起,苏宁华被正式认定为东信村致富带头人。当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激励其帮助指导群众发展规模养鸡。2018年,苏宁华被推选为东信村养鸡合作社负责人,他将养殖户们分为多个养殖互助小组,传帮带培养更多能人。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约有40户群众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规模化土鸡养殖。“大家亲眼看着苏宁华发家致富,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残疾人韦国珍2018年起也加入了养鸡合作社互助小组,如今夫妻俩合力经营1个标准化鸡舍,年收入6万元以上,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近年来,隆安县积极实施“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树立一批村民合作示范社和“双带”能人,力争为每个贫困村培育3-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截至目前,该县已认定284名致富带头人,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荒山变“金山” 激活新产业

“我们种植澳洲坚果1000亩,田里套种南瓜,去年每亩土地利润达到2500元。”驻村第一书记罗东说,2018年起,该村开始发展澳洲坚果规模化种植,去年又引入企业打造澳洲坚果育苗基地,年育苗30万株,基地每销售一株苗,村集体经济便能获得1元的收益。

东信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亩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做文章?驻村第一书记罗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东信村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澳洲坚果。于是,他联系到了广西蓝贝坚果公司,对东信村原有的5座铁皮石斛大棚进行改造,作为澳洲坚果育苗基地。每年收取7500元租金的同时,公司每销售出一株果苗村级集体经济就获得1元收益,并在当地发动农户种植澳洲坚果树。种植坚果的土地不能浪费,东信村村民还在罗东的带领下,在地里套种蜜本南瓜,努力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如今,东信村蜜本南瓜产业种植达到1500亩,预计带来收入超过300万元;澳洲坚果种植超过1000亩,已有部分树挂果,每亩收入6000元左右。

东信村群山环抱,喀斯特地貌土壤难储水,全村3471亩耕地中有2448亩旱地,粮食种植环境恶劣,曾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掣肘。“转换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引进产业,石窝窝也能变成金窝窝。”驻村工作队员文建伟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首先,村集体整合山地“出租”,获得土地租金190万元,人均分到1.7万元;征来的山地被充分利用,一座总投资约800万元、占地面积约80亩的养鸭产业扶贫示范园基本建成,其中由中粮集团投资170万元援建项目一期。“现在已经养殖第三批次了。按照每隔50天出栏一批、每批次出栏8万羽、5元/羽纯利润计算,产业园年均收益可达200万元。”

距离东信村委约4公里的那权屯,一座占地面积380亩的富凤种鸡示范产业园依山而建。“养鸡最怕潮湿。我们流转荒芜石山建鸡舍,不占耕地农田,还具有通风、干燥、不易积水的自然优势。”广西富凤集团董事长李非说,今年9月产业园建成完工后,年存栏种鸡预计可达80万套,年产鸡苗9600万羽,可新增带动贫困群众3000户从事规模化养鸡。

解忧惠民生 敲开“致富门”

近段时间,因教学点撤并闲置的原东信村小学教室重新配了课桌椅、讲台、黑板,迎接“开学”。原来,随着村里养鸡、养鸭、种坚果的农户日益增多,大家学习种养新技术的意愿越发强烈。村委顺应民意,建设扶贫、扶志、扶智培训基地,邀请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为村民们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隆安县在东信村引进各类社会公益资源及项目,精准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像隆安县大部分山区一样,东信村群众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村里有不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去年2月起,该村引入爱德基金会的“爸妈食堂”老人助餐帮扶项目,利用原东信村小学闲置的院子,为周边6个屯的110位留守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每顿饭2荤1素1汤,老人们得到用餐保障和交流空间,在外打工的子女们也得以安心工作。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19年,隆安县结合全县“5+2”优势特色产业和各贫困村“3+1”特色产业规模、分布情况等,制定出台扶贫实用技术培训方案,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技术人员或县市科技特派员组成的讲师团,以贫困户、村干部、产业发展指导员、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等为重点,开展地毯式培训服务活动。2019年4-12月,该县举办育肥牛、种桑养蚕、辣椒栽培等产业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贫困户3000多人。

据了解,经过5年攻坚,东信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近翻番,从2015年的5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9000多元。东信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达到36.5万元,预计今年将超过80万元,摆脱了“空壳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这里的嬗变,是隆安县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的一个缩影。隆安县通过土地流转、就地转移就业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全县63个贫困村(包括2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建有产业扶贫示范园(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4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多万元,特色产业覆盖94.32%的贫困人口,所有贫困村实现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1.31%降至2019年底的0.96%。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