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生于2009:这样成长,以前不敢想

2019-09-11 15:47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陈席元 杨知润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精彩,国庆60周年阅兵的辉煌,“生于2009”的群体在互联网上有一个铿锵响亮的名字——“强国一代”。这些年仅10岁的孩子,受益于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进程,享受着中国发展给他们提供的优越条件,茁壮成长。他们眼界开阔,创造了很多不一样的精彩,让父辈、祖辈感觉“不敢想”。

2019年6月21日 ,鲍睿阳在南京市“市长杯”决赛中绝杀对手

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

刚过10岁生日的赵曼嘉,是河北盐山县新华小学的“舞蹈明星”。曼嘉4岁时,母亲蔡静带着她去艺校参观,一下被老师相中,从此开始了压腿、下腰、摆臂、韧带拉伸的训练。6岁时,曼嘉第一次舞蹈比赛,就获得了中国荷花舞蹈联盟少儿舞蹈展演的一等奖。

蔡静自小喜欢文艺,但那时家境不宽裕,最终没能让她在文艺之路上走得长久。“我到现在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推我参加学校的‘六一’儿童节表演,因为家里没钱买裙子,在现场我急得都要哭了,后来班主任从同学那借了一件。”蔡静回忆道。

孩子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成长和性格养成,未能走上文艺之路的蔡静,对曼嘉喜欢学习舞蹈、钢琴颇感欣慰。

“我支持女儿拓展兴趣和爱好,希望她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份收获。”蔡静说,“这种收获给孩子带来的自信、培养的气质,以及对人生与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是任何年龄段无法给予的。”

赵曼嘉的爷爷赵中山生于1955年,小时候家境差,同辈中只有一个妹妹读了大学。“现在的孩子多好,都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内学习,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我都叫不出名字。”当了39年教师的赵中山格外重视后辈的教育,让他感慨最深的,是教学硬件的现代化。“现在的黑板不需要用粉笔了,学校的教学楼盖得多好看,真正成了农村最好的房子。”

三代人的教育,改变的是硬件环境,不变的是奋进精神。赵曼嘉对今后升学还没有太明确的规划。她说,学习文化知识仍然是主要的,但对自己所追求的舞蹈梦会坚持下去。

享受多元童年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五年级(3)班的行栋已经有5年编程经验了。在8月下旬结束的第二届中英STEAM国际创新大赛国际总决赛中,行栋和队友们带来的巡线机器人“悟空”,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这一设计融入了“一带一路”的概念,机器人需要在世界地图上从南京出发,带着“货物”经过印度、伊朗、沙特,到达肯尼亚卸货,最终到英国,再把当地的货物运回来。

“这一设计灵感源于我去年暑假跟着妈妈去青海、甘肃,重走了古代的丝绸之路。”行栋说,这一次去英国,也创造了他离开父母、生活自理的最长记录,整整半个月的时间里出门在外,全是自己照顾自己。

在行栋的母亲王宇宁看来,孩子这一趟回来明显成长了很多。“比赛、得奖,这些都在其次,关键是这次经历提升了他的团队精神,锻炼了他生活自理、与人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她说。

“我们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父母也同样将很多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全家都特别重视教育,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王宇宁说,她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可没有这么多培养兴趣、参加活动、开阔视野的机会。

王宇宁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全面培养。“我会让他接触自然,走出国门,增长见识,有更丰富的经历,以及文化多元的思维,好多同事的孩子也是这样。”王宇宁说,“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不再仅仅是读书学习一条路,无论是艺术还是技能,有特长都能成为那个领域的状元。”

“我们这一代,有一句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但我们那时的学习,跟现在有很大不同。”在蔡静看来,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课本内容的变化上,还更多地体现在对孩子特长、兴趣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如今的教育理念更加现代、多元和人性化。

“转角”后有不一样的精彩

2009年8月出生的刘博洋属于不太典型的“狮子座”。采访中,性格内向的他习惯性地把头往哥哥刘丹洋头上靠。但只要上了舞台,钻筒、滚地圈、上高椅、耍流星……一套套“功夫”绝对会令观众鼓掌叫绝。

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刘博洋已经学了3年。吴桥是“中国杂技之乡”,在世界杂技行业也享有盛誉,刘博洋兄弟俩都被父亲刘超才从近百公里外的老家肃宁县送到了这里。

刘超才靠7亩多地和会做铝合金门窗的手艺养活一家,对他而言,教育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改变孩子和家庭命运的一枚很重的筹码。

“我小时候没上过什么学,家里穷,需要劳力,我本来有机会参军,但父亲‘舍不得放手’,于是人生错过这个‘转角’,一直留在村里。”42岁的刘超才说,正是因为自己的这段经历,他想给孩子们多创造一些“转角”。

正是这些“转角”,让“强国一代”充满了精彩。一年级开始接触足球,今年一个暑假就打了8个比赛、踢了100多场,拿到4个冠军、1个亚军,从中后卫防守型踢到前场,现在又到中场,这是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鲍睿阳成长过程中的一份精彩。

“学校课后服务有足球课,我想给孩子减减肥、增加运动量,很偶然地让他接触到足球。”鲍睿阳的爸爸鲍星说,就这样一个“转角”给孩子巨大的改变,孩子以前性格比较内向,不敢表现,踢足球让他腿上时常伤痕累累,也让他更坚强,摔倒了起来继续踢。

“我们那一代父母就要我们好好上学,当个医生、老师就行。家乡有句俗话,‘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就行,但我觉得家长应当给孩子良好的成长条件。”鲍星说,“我去参加家长会,有的家庭简直是一家以孩子成绩为绩效考核的‘公司’,每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我很羡慕,也感到压力特别大,但我觉得,每个小孩都是独特的,要去发掘他的闪光点。”

鲍星说,孩子在足球场上表现优异,不乏有球探或是俱乐部教练找他,给予鲍睿阳去国内职业俱乐部发展的机会。“但每次我都会和他沟通,告诉他如何分析,让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去现场看过俄罗斯世界杯,还和英国狼队的小朋友交换过球衣。”鲍星说,“我们对他没有什么功利的期望,做父母的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幸福的一件事。”编辑:徐希才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