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任丽颖 董笑坤
如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居民文化消费新需求,是基层治理实践普遍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河北省衡水市将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志愿服务等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基层治理路径。
国学进社区,浸润育家风
“以前总觉得国学离生活很远,现在才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家教。”从一名陪读妈妈成长为国学讲师,在田雅诵中心老师王亚红见证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关系的改善作用。如今,她的女儿考上大学,儿子也品学兼优。
该中心在衡水市有10余个校区,老师多为往届的学生家长,场地多使用由街道提供的公共空间,实现全环节公益运营。
桃城区路北街道沁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鲁梦玮介绍,通过建立公共空间共营机制,社区将办公用房改造为家风馆、国学教室等功能空间,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家风馆不仅开展经典教育,还提供儿童托管服务,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负责沁园社区家风馆运营的宝妈侯喜威说,家风馆也是开展“十家连心”活动的场地,家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家风研讨等活动。目前,该模式已在衡水多个社区推广,形成“亲子学国学、家庭更和谐”的良好氛围。
非遗小舞台,传承聚民心
在桃城区中华大街街道衡丰社区,京剧唱腔悠扬婉转,非遗课堂热闹非凡。衡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于侠介绍,京剧社采取“居民自治+专业指导”的模式,由社区提供场地,京剧爱好者自发组织,定期开展排练演出。
为打造幸福社区,衡丰社区提出“社区党建是龙头,社区服务是重点,文化活动是载体”的工作理念,在文化事业、为老服务等方面形成政府与社区联创之路,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多项荣誉。
除了培育本土文化团队,社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通过非遗进社区,我们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丰富了群众生活。”来自衡水市文旅协会非遗推广专业委员会的徐春平老师,连续两年在社区开设剪纸、榫卯工艺、皮影戏等非遗课程,让居民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只有真正了解群众喜好,文化供给才能有的放矢。”于侠说,社区每年都会通过问卷调研和入户走访了解居民文化需求,根据反馈调整活动内容,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非遗推广人在衡水市衡丰社区为孩子们上剪纸课
公益大讲堂,全家来上课
通过整合48支志愿服务队、6万余名志愿者资源,景县将志愿服务与文化供给有机结合,打造覆盖多个社区的公益课堂网络,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过去志愿服务资源分散,现在公益大讲堂精准对接。”景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于海旗介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全龄友好”理念,针对儿童开设书法、国画等“快乐周末”兴趣班,面向成人设置公考培训、短视频制作等技能课程,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课堂。目前,大讲堂已开设97门课程,服务群众超4万人次。
优质师资是大讲堂持续发展的关键。景县社区居民服务中心主任戈毅回忆:“招募志愿讲师初期困难重重,缺乏有专长的‘专业志愿者’。随着大讲堂品牌影响力扩大,很多专业人士主动报名,现已招募专业志愿讲师112名,部分是从学员成长而来。”
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辉说:“我们正在构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生态,让更多居民从文化受益者变为文化传播者,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社区。”
编辑: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