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初杭 刘硕 于涛 贺小童
从阿克苏地区库木吐喇石窟因公益诉讼摆脱水害与污染威胁,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里“云上”辩护、跨国视频答辩的高效解纷;从“社区宣讲”“粮仓调解”让法治温度直抵民心,到群众“遇事找法”的习惯渐成风尚……如今的新疆,法治建设以生动实践回应着公平正义。
要法治,也要乡情
不久前,新疆退休职工周阿姨收到退休8年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与伤残津贴的差额。年轻时,周阿姨因腿伤被鉴定为五级伤残。2021年,她依据社会保险法申请补足伤残津贴与养老保险待遇差额,被行政机关以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一至四级伤残可补为由拒绝,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经一审、二审及再审,均败诉。
2021年,周阿姨向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检察机关经调查核实,认为社会保险法作为上位法,未限制伤残等级。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向上级院提请抗诉,得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支持。最终,法院判决社保中心限期核定并补足差额。
“对这一案件抗诉,检察机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从源头上减少争议矛盾。”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援疆)刘华英说。
乌鲁木齐往东近200公里,奇台县老奇台人民法庭,庭长贾维亮的“粮仓调解室”别具一格。这座以当地标志性粮仓为原型的调解场所,3年来化解涉农纠纷3000多件,调解率97%。“农机损坏要讲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地界争议得用土地管理法,但牧民更信‘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儿。”贾维亮的“法理情”融合调解法,让他获得2024年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法治+乡情”背后是更接地气的法治实践。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各地州市及重点行业设立23个省级、99个地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畅通群众参与立法渠道。“无论是在‘我的阿勒泰’旅游中化解纠纷,还是推动民生政策在南疆乡村落地,新疆司法机关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刘钢说。
法治“绣花针”织就善治画卷
科学立法,时代需求与地方特色可以精准嵌入制度设计——2024年11月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推动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取得更大胜利;喀什古城保护条例的修订,为千年古城划定“保护红线”。
在司法一线,法治的精度可以转化为治理的效能。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024年11月完成规范化建设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成为百姓解决揪心事的新平台。位于天山区的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检察人员为群众提供服务,一年来接待群众信访来件1900多次,矛盾化解率达94%。在哈密市伊州区,一场耗时3年的欠薪纠纷仅用2天便画上句号。这起案件的高效化解,正是伊州区精心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的缩影。
创新审判模式实现纠纷高效化解。强化法治督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新疆法治“绣花针”精准穿引改革、发展、稳定的“千条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
“铁拳柔心”守护社会公正
不久前,一家知名企业遇到麻烦,企业光传输设备遭到仿冒。针对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主动引导这家企业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促使犯罪嫌疑人自愿赔偿,最终企业获赔1800万元。
案例胜千言。维护百姓利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群众看得见。位于阿勒泰地区的福海县,坐拥美丽的乌伦古湖。在乌伦古湖,渔业执法队开展“清网行动”,集中销毁非法渔具。执法组组长张云江说,通过“人防+技防”监管,当地渔业资源量较5年前增长30%,候鸟栖息地面积扩大至500平方公里。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近年来,新疆各地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乌鲁木齐市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刘岳说。
天山脚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合作机制试点工作,“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和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活动陆续开展……通过“铁拳执法”维护市场秩序,又以“柔性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新疆法治社会韧性正不断增强。
编辑: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