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4月29日电(关锦恒)平安,为民生所向往、发展之根基。随着东莞市这座“双万”城市的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生产总值也迈入了万亿元行列,其社会治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为此,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创新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构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全市已初步建成1个市级、33个镇街(园区)级、613个村(社区)级的三级综治中心网络。今年5月底,将完成市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中枢神经系统”。
从“碎片化”到“全链条” 闭环机制破困局
曾经“找不准门、找不对人”的非警务矛盾纠纷,在东莞正经历着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走进麻涌镇综治中心,2000平方米的开放式服务大厅内,信访接待、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部门工作人员、驻点律师、调解员正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依托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平台,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治理资源被有效整合,实现从“碎片化”应对到“全链条”处置的跨越。
图为东莞市麻涌镇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工作专班。新华网发(麻涌镇平安法治办供图)
麻涌镇以“1+6+N”工作体系建设为契机,创新打造基层社会治理“麻涌样板”,用99%的矛盾纠纷化解率交出一份平安建设高分答卷。
在麻涌镇综治中心指挥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接警-分流-处置-反馈”数据链,见证着这套机制的流畅运行。如当公安部门接报一起家庭纠纷后,镇工作专班迅速完成响应分派,妇联社工抵达现场介入,综治中心同步启动“一案一策”精准调解方案。这种“部门联动+数据追踪+限时办结”的闭环处置模式,让这起家庭矛盾在48小时内实现化解。
“我们的目标是让矛盾不出镇、风险不过夜。”东莞市麻涌镇平安法治办社会治理组副组长丁郭谦表示,全镇已构建起包含28个调解组织、200名专职调解员、180名网格员的立体化处置网络。依托7×24小时值班制度和“5、1、3”分流联动机制,即“5分钟响应、10分钟定责、30分钟到岗”,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进入“读秒时代”。
东莞市公安局麻涌分局指挥中心民警王金刚介绍,矛盾纠纷处置平台不仅实现非警务警情分流,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还为基层警力减负,让公安机关更专注打击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据悉,东莞建立全市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平台,制定15大领域84项常见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事项权责清单,明确“接警处置、初步调解、线索移交、联合调处、信息反馈、复盘管理”闭环处置流程。
截至今年3月,仅麻涌镇就受理非警务矛盾纠纷事件831宗,涵盖劳资纠纷、家庭纠纷、恋情纠纷以及其他矛盾纠纷。
从“单一调解”到“协同解纷” 多元共治提质效
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新型矛盾,近年来,东莞法院各基层法庭积极培育“枫桥经验”本土样本,联合外部多元解纷资源,建起法庭、职能部门、社区、物业公司、居民及外部调解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全链条诉源治理架构,打造“早”“快”“多”“专”解纷机制。
2024年3月,沙田某小区业主杜先生的阳台管道出现返水情况,导致其房屋多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泡和损坏。杜先生认为是小区物业公司维修保养义务不到位造成的,要求物业公司赔偿60万余元,而物业公司只同意承担3万余元,双方对赔偿数额未能协商一致。杜先生一气之下将浸湿的衣物铺满物业办公室。物业报警后,线索通过矛盾纠纷处置平台到了综治中心,分流至法庭调处这宗矛盾纠纷。
沙田法庭接报后,联系镇司法分局、平安法治办、房管所、城建办等工作人员一起到杜先生家中查看返水情况并开展现场调解,最终达成和解方案,由物业公司赔偿杜先生约5万元。
在“幸福港湾”多元解纷中心一起纠纷调解现场,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新华网发(沙田镇平安法治办供图)
沙田法庭庭长江建华表示,这一案例正是沙田镇住宅小区多元解纷中心“幸福港湾”的缩影。该中心由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与沙田镇共建,凝聚法庭、行政、人社等10部门力量,形成“预防—调解—审判—回访”全链条解纷机制。
沙田镇平安法治办副主任王永华表示,沙田镇推动矛盾纠纷处置平台、“粤平安”平台、12345平台、智慧网格管理系统四大平台数据互通、工单协同流转,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调处情况、办结程度、人员动态等情况,为综治工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2024年全年,沙田公安分局共推送非警务矛盾纠纷1030件,办结1027件,办结率99.71%,实现从“单一调解”到“协同解纷”的质效提升。
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 全民参与强根基
东莞治理的创新突破,在于激活全社会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32.7万“东莞义警”身着蓝马甲穿梭街巷,2.38万兼职网格员深入社区,9万多个出租屋微信群搭建“云端治理网”,与智能门禁系统共同织就基层治理天网。此外,东莞异地商会也积极投身平安东莞建设,以亲切的乡音乡情解开群众心结,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长安镇充分发挥平安使者作为巡防员、宣传员、排查员、救护员的四员作用,开展“守望夜巡”活动,2024年共夜巡721场次,发现及现场处理隐患信息1000余条。在寮步镇凫山村,兼职网格员通过“弱信号”预警机制,及时将一起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苗头。沙田镇整合网格员、巡防员、义警、志愿者四支队伍力量,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在黄江镇,160余人的心理服务志愿者,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缓解个体因挫折或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问题,用心理咨询服务为社会治理赋能。
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东莞通过激活社会力量,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东莞,捧回的“平安鼎”、收获的致谢锦旗,默默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用法治框定边界,用温情化解心结,这,就是东莞这座千万人口城市打造的超大城市矛盾化解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