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洞庭渔民:换饭碗,别江湖

2021-08-10 21:39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苏晓洲 史卫燕

远浦归帆,渔村夕照……千百年来,在“长江之肾”洞庭湖畔,依赖河湖中繁衍生息的“水族”,很多人以捕鱼为业。捕鱼手艺世代相传,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渔民群体。从今年年初开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洞庭湖区天然湖泊和河道是禁渔重中之重,湖区有成千上万渔民面临“转产转业”。

记者近期沿湖而行,看到很多渔民在上缴渔船后,生计从捕鱼,变成了养鱼、卖鱼、做鱼、护鱼……虽然依旧“靠水吃水”,但“吃法”变了,“饭碗”换了。

1

从捕鱼到养鱼,相信鱼还会关照我们

洞庭湖畔湖南省汉寿县坡头镇的“渔民新村”。(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5月14日摄)

在西洞庭湖区深处湖南省汉寿县坡头镇的“渔民新村”,农民童中保白墙青瓦的几间平房,掩映在绿树丛中。

“我爷爷、爸爸都以捕鱼为生。我15岁初中没毕业就弃学跟爸爸上船捕鱼。20多年的‘水上漂’,一艘船、一张网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跟着我漂泊过洞庭湖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洞庭湖就像自家池塘,哪里鱼多、哪里鱼好,我差不多都知道。”

童中保38岁退捕上岸,离异的他要独自操持自己、老母亲和女儿的生计,压力不轻。

“好在政府为我们安排‘后路’,组织再就业培训,还有工业园区来招聘。”童中保说,“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就选择了养鱼这条路,个人承包了18亩鱼塘,还替人看护30亩鱼塘,去年养小龙虾,今年育鱼苗,跟着老师傅学习,慢慢也摸出了赚钱的门道。”

童中保(右一)在家和当地干部交流。(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5月14日摄)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处长王元宝说,为了帮助受禁渔影响的渔民转产转业,今年上半年湖南省组织了345期就业技能培训班,其中有1031人从事养殖渔业,一些人开始尝到创业的甜头。

打鱼的退捕渔民上岸养鱼,很多人选择像童中保一样干“个体”,一些人收益颇丰。

安乡县大湖口镇的朱金华,参加就业培训后,养鱼19亩、喂猪55头,“鱼牧混猪”的养殖模式,今年可望有10多万元收益。

还有些退捕渔民,加入了水产养殖企业。如一些人通过隆平高科等企业学习“鱼(虾)稻共生”种养模式,精选稻种、鱼(虾)种,从如何挖沟防逃、如何放网防鸟等技术学起,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和摸索,很多人已经从“捕鱼专家”变成了“养鱼里手”。

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使得禁渔对“鱼米之乡”水产生产和“菜篮子”供应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王元宝介绍,预计今年上半年湖南省水产品总产量129.6万吨,同比增长2.4%。

离开童中保家时,记者注意到他上小学的女儿,脚穿一双黄色的鱼形拖鞋,脚后跟还有翘起的鱼尾,很是可爱。

“我喜欢鱼,女儿也很喜欢鱼。相信只要勤劳肯学,养鱼不是难事,鱼还会关照我们一家。”童中保说。

2

从捕鱼到卖鱼,学会了线上线下“融合销售”

在湖南省沅江市一个普通居民住宅区,张且民的“新时空渔民生鲜超市”面积虽小,但各色水产商品琳琅满目。

“我们一大家子10口人去年9月底离开洞庭湖莲花岛。父母、我家和哥哥一家都搬到了沅江市区。我们原来在岛上有房子,有4条船。去年房子被征收了,船交上去了,给了一些补贴,政府正在给我们盖渔民新村的新房。”张且民说。

张且民一家的超市,生意挺好。“鱼是我家门店的特色,有鲜鱼、鱼干、腊鱼等品种,是从益阳市批发来的。我们常年捕鱼,一看就知道什么样的鱼好吃。我还有做腊鱼的手艺,逢年过节帮小区居民熏鱼,还能小赚一笔。”

采访中记者得知,张且民的养殖水产生意做得好,除了会“挑”,还会“炒”。“上了岸发现,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我开实体店,也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卖货,在抖音上唱歌打广告,一个月能有两三百单网上生意呢!”

张且民(右一)对做水产生意很有信心。(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5月13日摄)

记者在洞庭湖区采访发现,依靠特有的加工、晾晒等手艺,结合现代营销手段,洞庭湖区很多退捕渔民把养殖水产深加工后的“卖鱼”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岳阳市君山区六门闸数十户渔民,退捕后办起了风干鱼协会,风干桂花鱼、刁子鱼、翘白鱼等,肉质鲜嫩、口感劲道,产品年生产销售量近1000吨,年创产值累计近亿元。41岁的刘晓云,还从“渔家女”转型成了“网红主播”——“胖姐”,风干鱼电商生意越做越大。

“我家三代捕鱼,没有什么文化。父亲只上过1年小学,他本来想为我起名‘启明’,但到了派出所报户口不知道怎么写,民警听谐音写成‘且明’,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张且民笑着说,“我也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现在我9岁的儿子、11岁的女儿都在上学,他们学历肯定超过我,相信将来前途也肯定超过我。”

3

从捕鱼到做鱼,“水上人家”努力发挥“知鱼”优势

在沅江市,很多爱吃鱼的人都知道“小彭之家鱼馆”。

“我这个餐馆,改了四次名字:从‘渔乡之家野生渔馆’改成‘鱼乡之家野生鱼馆’,再改成‘小彭之家生态鱼馆’和现在这个名字,都是为了配合禁渔宣传。”店主彭正军说。

彭正军(左一)说,“小彭之家鱼馆”改过四次名字。(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5月13日摄)

在洞庭湖中的莲花岛生活了50多年的渔民彭正军,店堂中心有个木制渔船模型,上面放着一块木制铭牌,刻着“丰收号”三字。

“这是我儿子小时候给我家渔船起的名字,我当时拿了一块木板刻上字,就放在船舱里。现在上岸开鱼馆,留它做个纪念。”

很多食客觉得,彭正军一家的鱼,风味别致。

“我们‘水上人家’做鱼,是特殊环境中炼成的一门手艺。我妻子掌勺,没有什么五花八门的调料,主要靠油、盐和一把辣椒,讲究原汁原味。捕了几十年鱼,吃了几十年鱼,我们比别人更知道什么鱼好吃、怎么做鱼更好吃。”

彭正军(左一)把昔日自家渔船“丰收号”船名牌收藏在店里留作纪念。(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5月13日摄)

统计数据显示,在湖南省16595名实现再就业的长江退捕渔民中,在农业、渔业以外领域就业的有13436人。他们中很多人像彭正军一样,“上岸”后注重发挥“知鱼”“懂水”的优势。

南县厂窖镇西福村人曾世伟,前两年举家离开待了20多年的渔船,上岸从事水产养殖用品的制造、批发、零售,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还出口到了俄罗斯、东南亚、非洲。

南县厂窖镇西福村退捕渔民在生产水产养殖用品。(熊志诚 5月27日摄)

在沅江市,今年5月底,一艘满载排水量达1.3万吨的LNG/柴油双动力集装箱船下水。记者在当地看到,沅江市过去主要造渔船的滩涂船厂,已经被建造游艇、江海集装箱船乃至海巡艇的大型船厂取代。沅江市船舶产业园负责人张硕介绍,如今湖南大多数船舶都是洞庭湖畔生产,涌现出了“太阳鸟”“金航船舶”“中海船舶”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一艘万吨江海型集装箱船正在洞庭湖畔建造。(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5月13日摄)

彭正军说,长期禁渔的确会砸掉很多人的“饭碗”,但退捕后只要积极转产转业,一定能找到新的“饭碗”。

“食材不在于是不是野生,关键在于鱼生长的环境好不好。”彭正军说,“沅江市把面积1500亩以上的内湖和水库划定为限养区,禁止投肥,实行人放天养。这些水域出产的鱼,口感和品质不亚于野生鱼。”

沅江市游艇和公务船制造业正蓬勃发展。(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5月13日摄)

4

从捕鱼到护鱼,给子孙后代留下鱼肥水美的洞庭湖

“我的父亲曾是江苏洪泽湖的渔民,为捕鱼沿着长江进入洞庭湖。1971年,船开到洞庭湖的君山旁边时,我出生了,在渔船上玩耍、成长、学习捕鱼。我的妻子也是渔民后代,我23岁那年和她结婚,开始独立捕鱼生活。”东洞庭湖畔岳阳市君山区退捕渔民胡存库说。

胡存库告诉记者,捕鱼是一种风里来、雨里去的“无奈营生”。渔船上一个人开船,一个人放渔网。凌晨两三点起床,天亮前要赶到鱼市,如果鱼没卖出去,太阳出来温度升高,鱼臭了就白忙活了。一年里不捕鱼的时候,要忙着补网、修船,长时间在船里窝着,很多渔民都有腰椎、颈椎疾病等各种“职业病”。

退捕后,胡存库和妻子一起加入了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协会护鱼行列,协助阻止和打击非法捕捞。“我对洞庭湖太熟悉了,偷捕的人逃不开我的眼睛。”

相关研究显示,在实施“长江禁渔”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资源量已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产卵量从最高1200亿尾降至最低不足10亿尾。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除了电鱼、炸鱼、毒鱼等酷捕滥捞,还有水环境质量恶化。而随着当下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很多洞庭湖区“水上人家”通过投身“净水”“护鱼”找到了新职业。

“没想到我的水草,种到了韶山冲的水塘,我会全力以赴把水塘里的草种好。”5月23日上午,第一次来韶山的益阳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村民张伟,又激动又开心。

产于洞庭湖区用于净化水质的水草种到了韶山冲。(徐钢 4月22日摄)

张伟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前两年,大通湖区积极组织渔业养殖户开展产业转型,将精养鱼池改种用于净化湖泊水环境的水草。所种水草由龙头企业免费提供技术、草种,产品全部包销。张伟等人的“草塘”,亩均效益能达到8000元左右。

“我们种植了3000亩水草,不仅满足了大通湖区12.4万亩大湖水质净化的水草需求,还能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产值估计能超1000万元。今后,我们还计划在‘草塘’配套发展青虾、大闸蟹套养,争取获得更大的效益。”大通湖区生态投资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退捕、退养改种水草是洞庭湖区产业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徐钢 2月1日摄)

“我儿子去年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报名参军入伍,他们这一辈人上岸后,未来的命运会跟我们大不一样。”胡存库说,“我们这些退捕渔民,要竭尽所能经营好家庭和新职业,还要自觉行动维护好禁渔,争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鱼肥水美的洞庭湖。”

实施严格禁渔后,洞庭湖上已不见了渔船踪迹。(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5月14日摄)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