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泉城最美费县人推介|红色故事亲历者周庆兰: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1-06-04 16:26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济南一条浅巷里的楼房内,84岁的老人周庆兰满面笑容,热情地接待着前来拜访的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费县的红色故事,让聆听者无不动容。

这里,就是弘扬沂蒙精神的民间“课堂”。

周庆兰是革命老人方兰亭的小女儿,方兰亭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沂蒙地区四县边联妇救会总会长,是一个1936年入党的老革命,她用女儿换军粮的故事,在山东抗日军民中广为传颂,深受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周庆兰就是那个换回军粮的女孩。

周庆兰出生于1937年底,父亲周振苍是共产党地下交通员,曾成功掩护我党重要领导人过境山东,前往苏北指导工作。周振苍为人憨厚诚实,革命毅志坚强,1937年底,在一次递送情报时被日伪军发现,惨遭剥皮杀害,英勇就义。父亲牺牲时,周庆兰尚未出生,母亲方兰亭在丈夫被杀害后,带着刚出生不久她毅然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

在她的记忆里,她和母亲过着比别人更艰苦的日子,经常东藏西躲,有时亲人都不敢收留,母亲将她放在谁家,她就给谁喊爹娘,小小年龄尝尽了人间冷暖。有时为躲避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一连几日在旷野里生存,那种艰苦的日子常人是难以想象的,直到八路军115师再入山东,条件才有所改变。母亲方兰亭作为老党员,又是沂蒙地区抗日妇女联合会的负责人,几次受到115师政委罗荣桓的接见。

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家里住着八路军一个班,由于根据地遭遇灾荒,八路军战士也断了粮,白天打仗,晚上还要饿着肚子,接连三四天没吃的,一个个面黄肌瘦,母亲方兰亭看着眼里,疼在心里。

这时,听邻居说有个大户人家想买个孩子,母亲就抱着小兰找到这户家人。对伶俐可爱的小兰,这家人非常喜欢,方兰亭就这样用孩子换回了二升谷子。

方兰亭回家后很快把谷子碾成黄橙橙的小米,做了一大锅米饭,战士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

后来部队首长发现了端倪,在方兰亭招呼他吃饭的时候,他问:“小兰呢?”方兰亭说:“别问。”首长斩钉截铁地说:“你不说,这饭我一口不会吃。”

在首长逼问下,方兰亭说出“卖女换粮"的真相。

战士们听后没有一个不流泪的,都默默地站起来,一个个把自己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送到首长面前,首长带着这些钱找到那个大户人家,把小兰赎了回来。

首长对方兰亭说:“我们干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穷苦大众翻身当主人,让穷人家的孩子过上好日子,老嫂子啊,可别再干傻事了!”

这就是当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

从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论时局多么艰难,无论环境多么残酷,小兰一直跟随着母亲从事着革命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方兰亭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荣立个人一等功。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时候,她奉命带领全县的烈属、军属及妇女干部,北撤渤海区,途中天降大雨,前有黄河水拦路,后有国民党追兵,在人多船少的危急情况下,她坚持把所有人送过黄河,自己才带着孩子最后渡河。

解放后,她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作为革命后代,周庆兰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同时考上了艺术学院和临沂卫校,为了像母亲一样能帮助别人,周庆兰舍弃艺术的爱好,选择了学医。

当别人碰到难处,一定要帮助别人。这是母亲带给她的最朴素的奉献观。

上学的时候,有次乘车上来一位盲人,没有钱买票,周庆兰默默地找到售票员,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六毛钱,为盲人买上票。

工作后,有次到费县探亲,路过医院门口,看到有个老人没钱看病急的大哭,周庆兰当即将身上所有的150元钱送给他。有路人悄悄问她:“你就不怕碰到骗子?”周庆兰回答:“如果老人真的碰到难处呢?”众人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1959年,周庆兰嫁给了一名费县籍模范连的优秀军人,跟着丈夫从山东到福建,从福建到江西,再从南昌到济南,人在哪里,就把沂蒙精神弘扬到哪里;行囊在哪里放下,哪里就是家乡;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奋斗的战场。

1964年母亲方兰亭去世,留给她最后的嘱托是“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周庆兰牢记母亲的遗言,潜心学习医术,一心为病人排忧解难,她根据当地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突出的实际,西医配合土方,摸索出一条治疗新路子,为不少指战员和地方群众解决了疾病之苦。

80年代末,周庆兰回到济南工作,不久就遇上了全国红眼病大流行,单位领导给了她一项硬任务,为职工提供预防性药物。周庆兰根据数十年从医经验并向专家请教,配置了300份中药汤剂分下去。记得当时有人很困惑,单位没有这么多人啊,周庆兰说,加上农民工正好300。

因为预防有力,单位没有一人感染红眼病,包括农民工。

周庆兰经常说,一辈子经历无数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是母亲的革命精神始终深深影响着她,让她的心中有一片红色的净土,所以人也永远阳光。

退休后,周庆兰经常讲述和弘扬沂蒙精神,讲红色故事,传红色家风,把红色文化撒播到千家万户。 (作者:闵令文 朱益民 刘超)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