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解锁“岱山治理密码”——雨花台区探索保障房片区社会治理新机制

2021-04-15 16:03
来源:半月谈网

雨花台区岱山片区是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片区,3.1平方公里面积内共有99栋、32151套高层住宅,总人口14万,其中户籍人口3万、外来常住人口11万。近年来,雨花台区政府针对片区环境脏乱差、人员结构复杂、服务力量不足、治理难度大等问题,从需求处入手、矛盾处突破,通过方向、机制、队伍、能力“四个引领”,持续推动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城市保障房片区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首先是坚持方向引领,以“三定并举”提升基层组织力。

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重点,通过党组织的有形有效覆盖,统一思想、管好大局、把准方向。通过组建“百姓名嘴”宣讲队、打造宣传广场、文化小长廊和“新西善”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让新思想走进千家万户。将党建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相融合,针对原地拆迁集中安置人员,坚持“拆迁不拆党组织”,发挥原党组织在亲缘、地缘上的纽带作用;针对片区人口占比超80%的异地拆迁安置人员,拓展建立邻里党小组,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邻里党小组”四级架构。目前,已建立网格党支部35个、邻里党小组58个,覆盖片区所有楼栋。党员教育把脉定效。依托道路运输、维修驾培、快递等行业系统,分领域组建党建联盟,常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凝聚外来务工党员。争取工作单位党组织支持,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完善月对接、季座谈、年会商等共建联建制度,实现在职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全面、常态、有效覆盖。目前,已在“小蜗之家”等12个站点组建初心教育、五彩党建等16个联盟,签订共建协议200余份。

其次是坚持机制引领,以“三治融合”提升多元共治力。

针对片区治理能力不足、整体性系统性不强、群众积极性不高、“各唱各的调”等问题,注重抓关键人、抓关键事、抓关键治,提升治理实效。年初收集助老、帮困、为小等需求清单,通过社区党员大会票选确定项目实施计划;年中坚持节点化、责任化,定期组织调度、观摩、展示;年底开展“为民服务先锋项目”评比,发挥“抓住一个人、示范一班人、带动一群人”的牵引效应,培育“微商+”、红色集结号、“书香平治”等一批党建品牌,有效化解电动车停车难、飞线充电安全隐患等一批“老大难”问题。搭建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邻里党小组、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美丽家园议事会”,创设“5+N”议事模式,引导带动居民共议共商身边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开辟“民生在线”专栏,及时公开决策决议,拓展意见收集渠道。组织居民代表对社区共建单位进行年终评议与反馈,助推物业管理、社区治理质量跃升。教育促治机制。注重发挥家教家风作用,以建设“理想教育小镇”为着力点,通过开办“向善家长学校”,搭建“家长沙龙”“家教论坛”等平台,培养了一批“超级家长”,成为家庭的“领航员”、政策的“宣传员”、治理的“骨干力量”。目前,已联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结对办学32班次,先后开讲100余场,超3万人次学生家长进讲堂。

三是坚持队伍引领,以“三强行动”提升整体服务力。

针对岱山片区弱势群体集聚、服务力量不足等实际,着力抓牢三支队伍,提升治理能级水平。配强书记队伍。注重从现有社区书记中优选一批,从军转干部、社工、网格员中培养一批,从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中下派一批,切实选齐配强社区工作“领雁人”。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书记论坛,常态开展“街道党工委书记约你去散步”、老书记上台分享等,提升社区书记领方向、带队伍、抓服务的能力。在积极推荐优秀书记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基础上,连续三年拿出职位鼓励社区书记考录街道公务员,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建强志愿者队伍。强化社区党组织与机关部门结对挂钩,推动机关组团服务进社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实现公安、司法、城管等执法力量“常驻”,卫健、教育、人社等服务力量“下沉”。招募片区党员、热心居民等志愿者,通过“微创投”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进行动态对接、双向认领,精准投放志愿服务资源。目前已凝聚68支、超1000人的志愿者队伍,形成物业“红管家”、关爱高龄老人的“爱心敲门”等30多个服务品牌。做强社工队伍。推行社工与街道行政人员统责统管、同工同酬、共考共评,实现职责、管理、工资、考核“四统一”,激励社工扎根社区、履职担当。在原有132家社会组织基础上,引入培育恒宇、爱乐思等19个专业社会组织,培育本土社会组织10家,运作“阿甘社区营造”“恩派模式互助会”等项目56个,开展各类惠民服务活动近千场。

四是坚持能力引领,以“三项工程”提升治理支撑力。

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权力有限、责任无限”“资源不足、力量不够”“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突出赋权赋能,强保障、强支撑,让基层党组织说话有底气、治理有手段、服务有能力。赋能减负工程。街道层面制订《党建引领保障房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赋予社区更多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建立岱山片区社区“两委”职数动态调配、工作人员按需流动等制度,将政务综管系统接入党群服务中心,实行10个全科窗口“一窗受理”。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一律取消考核评比纸质台账,专项清理一票否决事项,保障基层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做优主业。阵地保障工程。选取位置优、条件好的场所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1800平方米、每百户均超过30平方米。拓展“初心体验馆”“初见知旅共同体”等6个红色教育基地,利用物业闲置公共场所等,增设17个邻里中心,形成集党建展示、组织生活、政务服务、实境体验、数字互动为一体的“15分钟服务圈”“30分钟党性教育圈”。资金支持工程。明确街道党建经费每年增幅不低于10%,社区党建经费以原有基础的2倍列支。实施“20+X”资金分配模式,在保障20万元基准数的基础上对社区实行差异化补贴。出台《岱山片区城乡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包含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5个方面,着力解决低保户、残疾人、孤老、困境儿童、优抚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实困难,近三年,累计帮扶救助千余人,发放金额105万元。

岱山片区通过“大党建”引领“大治理”,有效破解了保障房片区高质量发展难题,片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在社区环境上,实现从“杂乱无序”到“稳步有序”的转变。原来的环境脏乱差、治安刑事案件频发、传销组织猖獗等现象得到根治,片区从全区平安社区末位一下跃居榜首,连续8个月零发案;12345热线结果满意率提升50%,居民治安安全感提升到94%。特别是“居民拒缴物业费、物业没钱雇人”的恶性循环得到有效破解,齐修社区公共租赁房集中的南苑、北苑两个小区,2019年物业费收缴率更是高达95%。在社区建设上,实现从“一盘散沙”到“聚沙成塔”的转变。6个社区初建之时,平均每个社区工作人员不足10人,面对庞大的居住人群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边是社区苦于人手不够,管理总有漏洞;一边是居民即使没事干,也不愿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现在,社工成为“红管家”,居民争当热心人,社区和居民拧成一股绳,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在领里关系上,实现从“视若路人”到“情同家人”的转变。片区拆迁安置户、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户和低保户三类人员占总居住人口的85%以上,本应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但现在整个片区成为一个大的“朋友圈”,永盛社区100多户居民把备用钥匙放在社区,以防不时之需;嘉业社区双职工家长无后顾之忧,孩子放学后由“岱娃团”接到童悦亲子园,邻里关系从“陌生人”变成“知心人”。在功能配套上,实现从“配套缺失”到“幸福宜居”的转变。2013年7月片区首批居民入住,由于周边配套不完善,面临着买菜难、出行难、办事难等诸多问题。现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向善家长学校应有尽有,2000多平米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居民们的多元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雨花台区也初步探索出了一系列城市保障房片区强化社会治理的新机制新经验。

一是必须强化党建引领的“乘积效应”,推动社会治理“有核”。“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岱山片区由乱到治的实践证明,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是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主心骨”,才能使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注重靶向施策,持续实施新思想铸魂、规范化强基、示范性带动,才能更好地把保障房片区看似“一盘散沙”的群体、“七零八落”的个体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不断以组织力引领号召力、凝聚力的倍增。

二是必须强化融合机制的“协同效应”,推动社会治理“有效”。岱山片区“书记领治、协商共治、教育促治”的探索实践表明,做细做深、做实做好基层治理,完善和改进机制是关键。只有紧贴区域特点,紧扣需求问题,探索推行党组织提议、两委商议、议事会共议等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从“刚性治理”到“刚柔并济”、社区邻里由“淡漠疏离”到“守望互助”的转变。只有积极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治理“搭台子”“搬凳子”,不断把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心声交织在一起,才能不断以机制的融合度强化基层治理的质效度、治理对象的认可度。

三是必须强化精准服务的“投射效应”,推动社会治理“有感”。基层治理的任务,最终要靠人来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队伍来承担,抓牢书记、志愿者、社工三支骨干队伍是根本。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便民导向,积极锻造“解难”主力军、“服务”生力军和“参治”同盟军,变“大呼隆”“一阵风”为“响应式”“组团式”服务,做到“民想我急、民呼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帮”,才能更好地推动居民参与治理从“少”到“多”、从“老”到“青”、从“被动”到“主动”、从“浅尝辄止”到“深度介入”,不断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必须强化能力支撑的“溢出效应”,推动社会治理“有力”。基层治理不能搞“单打独斗”,也不能做“无米之炊”,需要不断充实基层的力量,让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手段、有能力,在基层治理中“引得起、领得了”。必须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以“功能定位规范化、阵地建设标准化、需求回应制度化”强化阵地保障,不断增强党味、家味,打造党员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综合客厅”;以“薪酬体系化、培育全维化、激励适时化”强化队伍保障,推动更大范围集聚人才投身社区、更大力度激励专职队伍扎根社区;以“刚性投入型+党费补助型+支持补充型”强化经费保障,通过完善正常增长、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效能管理等机制,不断推动经费“输血”“造血”效能提升,推开硬赋能、硬队伍、硬资源“三环”联动的治理样式。(南京市雨花台区委组织部、区委改革办、西善桥街道党工委)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