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忍受“五大煎熬”,只为人生一跃?

2021-01-14 09:43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赖星/冯大鹏

借调成了基层常态现象。半月谈记者调研时发现,基层借调人员对待借调的心态不一:有人乐意,希望通过借调留在借调单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积极性不高,遇到借调的机会选择了放弃;有人则满是无奈与焦虑,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机会,一直熬下去……种种心态都与“调”有密切的联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谈及借调,中部某省一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崇告诉半月谈记者,总体上讲,借调是一个好事情。“现在基层单位内部年轻人成长渠道较窄,年轻人都希望到更高的平台去展示一下。借调后,如果能调过去,自然是好事,即便不能调过去,也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开阔视野。”

张崇的同事李森说,人活着,都需要一个希望,现在基层活儿多、压力大,一眼望不到头。“在哪儿忙都是忙,换一个环境,开开眼界,不无裨益。”

换平台,长见识,寻找新发展空间……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多数被借调的基层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小心思,自己努力表现,说不定运气好碰到机会,自己就可能留在借调单位,“实现人生的跳跃”。

“事实上,成功的概率很小。”中部地区一乡镇党委副书记李喜田表示,借调单位的领导经常会鼓励被借调的人员,“好好工作,有机会了,我们会优先考虑你”,可经常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长期借而不调,导致被借调人员产生无奈与焦虑的心态。一些网友将“借而不调”比喻成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南方某地一名乡镇中学教师已在当地县委宣传部借调3年。他说:“我一度很焦虑,一方面考虑到借调这些年,收入少了又无法正式调进来,所以想打道回府;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走,因为都待了这么久,就这样回去很不值,沉没成本太高。”

中部一名曾担任过县委组织部长的干部林辉告诉半月谈记者,有人总结了借调人员要想转正,就必须经受住“五大煎熬”:工作任务繁重;同工不同酬;解决编制遥遥无期;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思念家乡和亲人。“很多借调人员自嘲为有编制的临时工。”林辉说。

制度越来越严,受限越来越多

原单位对人员借调的态度不一。林辉告诉半月谈记者:“有的借调没有期限,甚至被借调人员想以此为跳板离开,对此我们一般不支持去。”

当然,也有基层领导支持借调。南方某省基层交警林海2019年12月借调到上级机关。“我把借调的想法跟领导沟通后,领导还是很支持我,他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有进步,而不是一直在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岗位上耗着。”林海说。

但即使有原单位的支持,借调人员的顾虑依然不少。“一开始原单位领导或许支持借调,甚至许诺未来的前途,但过了两三年,新领导来了,他对你不熟悉,评优评先、提拔重用就很难有机会了。新领导肯定会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兢兢业业工作的职工。”有基层干部说。

中部某地宣传部门一位领导陈东说:“现在要解决借调人员的岗位、编制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也不敢多借。在乡镇工作,会有乡镇补贴,而借调到县、市部门,这块收入就没了。如今财政制度越来越严格,县里没法补齐这块待遇。”

陈东告诉半月谈记者,他目前借调了一个乡镇村小的老师。“借过来后,他的班主任津贴等都没有了,只有基本工资,一年收入要少1万至3万元。在政治方面,也没法推荐他参评市一级、省一级的先进,因为按规定,不是我单位的人员,我们没有资格推荐。”

实际上,随着制度的收紧,借调单位帮助借调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某局工作人员崔天表示,如今人事制度日渐严格,凡进必考,借调人员留下来的机率也没那么高了。

完善交流机制,让人才良性成长

基层公务员认为,如今进入上级机关的方式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规范,几乎凡进必考。这有利于规避一些用人上的暗箱操作,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一些考进来的人高枕无忧,不用担心被淘汰,所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反而少了。

“考试能力不等同于干事能力。以我所在的机关为例,一些考进来的人办事能力没有借调人员出众,但人家就是占到了这个编,能者上、庸者下很难实现。”林海说,希望建立更加立体的人才评价体系,给干部交流更多灵活性,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有位子,让不干事、少干事的人腾出位子。

张崇和李森认为,破解借调难题,还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大力推行职级职务并行制,破除“唯身份论”“以身份定人”,让有理想的年轻人在乡镇也可以拿到合理的工资,享受较高的职级待遇。

北方某县公务员局干部刘辉建议,建立县乡一般公务员交流机制,将乡镇年轻公务员选派到上级机关、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顶岗,开阔视野,回到乡镇工作岗位后,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满足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求;将长期在县直机关工作的年轻公务员选派到乡镇“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去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方法、了解农村、熟悉农村工作,提高年轻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针对借调人员的窘态,刘辉认为应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实现公务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全程跟踪,规范单位之间抽、借人员行为,以制度保障借调人员的待遇,并对单位未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借调乡镇干部的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问责。(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