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今天,宿州文明创建登上《安徽日报》头版!近万字报道史无前例!

2020-11-30 18:26
来源:央媒安徽

今天的《安徽日报》头版。

文明城市的幸福密码

—— 宿州市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何雪峰

“首创首成,宿州好样的!”11月20日,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消息一传开,宿州全城沸腾,市民奔走相告。

“从蚌埠到淮北,中间隔个垃圾堆。”多年前,这句顺口溜让宿州人抬不起头。如今,“脏乱差”变身“净富美”,宿州人终于扬眉吐气。

一个有着5个贫困县的皖北传统农区为何敢于争创国家级“金字招牌”?一个基础差、起步晚的后发城市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逆袭”?一个起初“少人喝彩”的创城行动为何最终形成了“全民合唱”并“余响不绝”?初冬时节,徜徉在水清岸绿的新汴河边,漫步在欢声笑语的游园广场,流连在温馨宜人的居民小区,穿梭在井然有序的街巷菜市,记者零距离感受宿州,用心寻觅着答案。

农区洼地尅成心灵归“宿”

“里里外外大变样!宿县近几年尅得真不孬!”踏着入冬第一场雪,在合肥创业的女孩李庆回到宿州,惊叹于家乡的脱胎换骨,情不自禁“蹦”出方言。

过去,她老是羡慕大城市有动物园、植物园、大型场馆、儿童乐园,现在发现宿州一样也不少。最大的感受是“园”多,大公园、小游园星罗棋布,蜿蜒的绿道串珠成链。“几年前,这些地方不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菜园,就是这一堆那一堆的垃圾,现在都变成了风景,让市民家门口就有了休闲好去处。”李庆百感交集。

相比宿州现在的“颜值”,更让她惊叹的是宿州的新“气质”、宿州人的新“风度”。高铁站乘客自觉排队;斑马线汽车礼让行人;公园广场,遛狗市民一手牵着绳,一手还带着铲……一幅幅文明图景让李庆如沐春风。

“说来你别不信,前些年,宿州的红灯有时就是摆设。一些人边闯还边嚷,大马路凭什么不让人过。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交通法规这一说。”李庆还记得,有段时间,为整治不文明行为,交通志愿者在路口拉上绳子,就这样也拦不住三五成群的行人。如今不一样,满大街都是文明出行人,骑三轮进城卖菜的农民,在红绿灯前也会耐心等候。“心灵归宿,幸福之州,这句宣传语当之无愧。”李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宿州是皖北传统农区,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长期有安徽“西伯利亚”之称,而宿州人的“不讲究”也是出了名的。作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市委市政府经历了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最终坚定认为,创建的过程就是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的过程,就是让老百姓持续受益的过程。2018年5月,宿州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鲜明提出“农村抓脱贫攻坚、城市抓文明创建”的工作思路,定下“三年首创成功”的创建目标,在全市人面前立下“军令状”。

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宿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16名市级领导任副指挥的高规格的创建指挥部。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包社区、包难点,深入一线调研督查,及时跟踪问效,力争“小问题不隔夜,大问题不过周”。三年来,宿州市聚焦民生,微处着手,解决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千余个,创建工作满意率连续两年全国靠前、全省第一。

“绣花功夫”培育文明花开

西关街道菜市场,宽敞明亮、整洁卫生,市民买菜舒心。可三年前,这一片只有骑路经营的“露水菜市”,人挤人,人堵车,一片混乱。创建前,宿州城区仅有5家室内菜场,游商占道经营问题始终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埇桥区和各街道社区狠抓菜场提档升级,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打造了30多个整洁舒适、公平公正、安全文明的标准化室内菜场,一批社区菜场还开到了居民家门口,有效解决了买菜难、卖菜难,也化解了困扰城区多年的市容“老大难”。

“宿州创建是一招一式干出来,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各级干部用‘脱层皮’、‘磨出茧’的精神浇得文明花开,用辛苦指数换来市民幸福指数。”市民赵国忠感叹。

过去,创建年年搞,力气没少花,但成效不明显,问题易反弹,以致于有网民戏言:老地方、老问题、老解决不了。“宿州基础差、短板多,文明创建任务艰巨不假,但是,目标不高,思路不清,激情不足,担当不够,这些才是文明创建真正的拦路虎。”本轮创建之初,一些街道展开“文明创建大讨论”,一些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刻反思。

2018年初,宿州市和埇桥区精准对照测评体系要求,认真擘画三年创建总蓝图;结合地方实际,吸收群众智慧,针对基础建设、环境卫生、秩序管理、文明行为等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逐个分析研判,拿出有效对策,制定了一整套可操作、易操作的完整工作流程,让一线创建人员干有目标、干有方向、干有动力。

近年来,宿州市还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互联网,深入查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找准薄弱点,制定科学合理决策;采用“四意合一”治理模式,实现政府的意图、街道社区的意见、管理服务对象的意愿、市民的意向有效统一,寻求出利益交融点;设立“宿州城管服务超市”,及时高效办理群众诉求问题;完善城市管理12319服务热线、微信公众服务号功能,引导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和监督城市环境秩序;通过“共话家园”等平台,搭建稳定的公共话语空间,引导城市管理利益相关者进行理性商谈和辩论;建立不文明行为群众抓拍奖励机制,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持续引导培养市民的主体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

同时,宿州市加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助推全域文明、全体文明、全程文明,努力实现“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跃升,加快推进“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美好宿州建设。

“这次创建,一线创建人员的担子重了、压力大了,但心中更亮堂、手里更有招了,越干越有信心,越干劲头越足。”道东街道书记丁友军说。

“创建红利”催生“投资高地”

“市里刚提创城目标时,非议者众,响应者少。街道的宣传推动工作很难做。一些群众说:宿州名为城市,实为大农村,短短几年,这样的‘文明洼地’不可能长成全国文明城市。”三八街道副书记孟爱学回忆说。

这些非议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创建之初,宿州闹市区还存在许多“田园景观”:居民在小区里种菜,在楼顶上养鸡,把楼道等公共空间当自家储藏室……这些行为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更与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相距甚远。

“近年来,大批农民进城买房、务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明创建的压力。农村生活相对自由,一些农民进城后并不习惯于种种文明约束。如何培养这个群体的市民意识,这对于进城农民和城市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埇桥区城管人员尹贤民说。

让全体市民共享创建红利,赢民心才能聚人气。从垃圾围城到百园融城,从臭水绕城到碧水环城,从灰尘满街到天蓝地净,从破街陋巷到一街一景,从“一厕难寻”到“十分钟如厕圈”……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犹如一份份温暖的“民生大礼包”,不断提升着全体宿州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

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窗口服务意识的改进,同样是最有力的宣传。城管不再是“生猛”的。雨天街头,“大盖帽”帮出店经营的摊主收拾物品,免受雨淋。物业不再是“生冷”的。老旧小区,“楼管家”为做白事的居民免费提供花圈式电子屏,既推动了移风易俗,也融洽了双方关系。

汨汨暖流融化坚冰。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大家“动手干”,市民参与创建的热情逐浪高。繁华闹市,见不到果皮纸屑;背街小巷,寻不着垃圾死角;超市菜场,听不到大声喧哗;公共场所,各类设施不再“受伤”;居民小区,邻里守望,用爱温暖彼此;出门在外,有人忘带口罩,很快有人争着热心相赠……众人齐携手,掬得满庭芳。越来越多的市民呵护文明,让这座城市更美丽、更有温度。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最近,阿里巴巴集团与宿州市开展合作,打造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发布会上,一位部门经理坦言:“阿里选择宿州,不仅看中这里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配套,更看中这里的文化、精神和品质。”

伴随文明的提升,宿州经济驶上了“快车道”。从“酥梨之乡”“烧鸡之乡”到“制鞋产业城”、“服装产业城”,再到如今的亚洲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量子通信五大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宿州现已跻身“中国云都”,驾上了发展的“筋斗云”。

“落户宿州之前,有人劝我千万别去,当时我半信半疑。”广东投资商王一军说,“在宿州两年间,我发现这里越来越有生气和活力,现在,我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未来将加大投资力度,为宿州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冬日暖阳耀,昂首再出发。“城市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希望全市上下努力同向、愉悦同行,奔向更向善、更宜居、更文明的宿州!”宿州市委书记史翔说。

同一天的《安徽日报》在还重要版面图文并茂刊登宿州文明创建整版稿件。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