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公共新场景重塑乡村新生活

2019-10-12 08:43
来源:半月谈网

白丽

军屯镇静平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场景-黄卧云-摄

由于土地整治、合院并坝、扶贫搬迁等种种原因,不少地方的村民由过去分散居住过渡到集中居住。村民旧的生活习惯与新的生活环境产生各种不适应,已成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如何应对?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开展了一场创造乡村新生活的试验,通过创造新的生活场景来塑造现代新型村民。

“这家建一个,那家建一个”

风格一致的独立小楼,整齐而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马路两旁,房屋之间的空地上栽着不同种类的花木,或者留出一块草坪……这是军屯镇东岳村和静平村的新生活场景。

而几年前,这里是完全不同的场景:聚居区内乱搭、乱建、乱牵、乱停、乱放、乱挂等“六乱”问题突出,仅静平村违章建筑最多的时候有160多处;邻里纠纷频发,村民公共意识薄弱,自治意愿和自治能力明显欠缺。

军屯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茹涵介绍,2012年前后,军屯镇部分村民先后迁入集中居住区。老百姓搬到新的居住区后,把原来乱放、乱建的毛病也带到聚居地。“有一些村民,特别是年龄大的人,家里边有一些舍不得丢的东西,就堆在房前屋后。原来我们农村的房子,在修好后要在旁边搭一个偏房,堆放杂物。”

村两委一度请镇上的城管队和派出所协助拆除所有搭建物。“当时老百姓也不好说什么,但后来慢慢的这家建一个,那家建一个,又建起来了。”静平村党总支书记许安云说。

新生活场景塑造现代村民

怎么办?军屯镇决定创造新的场景,让村民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中来。

在一片被三面房屋围着的约300平方米的草坪前,种了一些树木,几个室外健身器放置在此。“这个小组团共有11户村民,空地上原来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许安云指着这一片房屋说,“村干部告诉村民,我们打算做一个花园,请专家来设计,大家出点工。”

建花园符合11户村民的共同利益,但各家各户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希望在窗子和门口栽一棵树,这样可以遮挡隐私;有的希望有充足的阳光,不要栽树。村委会多次召集住户开会,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直到一致通过。

这个花园就是为村民创造的一个新的生活场景。这个试点很成功。村民在共创共享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了公共意识。

在东岳村,有一个大型的活动中心,包括健身房、文创室、儿童之家等,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图书室。该图书室藏书6000多册,种类繁多。东岳村以定期举办读书会的方式,吸引村民参加到阅读的行列,浸润于阵阵书香之中。

据东岳村党总支书记陈代田介绍,村图书室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村文创室研发了手机壳、玩偶等20余种产品,惠及留守妇女创业。

培养新村民,重塑乡村新生活

在抓社区治理过程中,静平村治理“六乱”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就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中70%是当事人的意见,20%是村两委的意见,10%是邻居的意见,简称721工作法。

“村两委意见占20%,起引领作用。”李茹涵说,军屯镇按照新都区社治委“找党员”抓骨干、“建组织”抓覆盖、“优机制”抓统筹、“抓服务”聚合力、“植文化”强精神五步工作法要求,探索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逐步改变村民的生活陋习。

在一户人家门前,房子旁边有一个没有拆除的小屋。许安云说:“我们不搞强制拆迁,而是不停地做工作,慢一点就慢一点。村民思想上通了,拆了他就不会再建了。”

如今,在村里公共事务上,军屯镇都会动员村民参与新场景的打造。村内公共绿地、闲置土地、停车场、废弃污水池等的活化利用与设计,都经过村民充分讨论,引导村民增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李茹涵表示,军屯镇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涉农社区新场景,重塑乡村新生活,使许多新村民精神面貌焕发出由内而外的美丽。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