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苏州园区给新型城市社区画像

2019-07-11 09:24
来源:半月谈网

吴雪婷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社会治理合作试点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走过了6年的实践探索之路,以功能完备的服务体系、独树一帜的管理体制、多元共治的建设格局以及认同凝聚的公共价值,拓展了新型城市社区的外延与内涵。

邻里中心:十分钟生活圈

繁华的商业中心内能找到配钥匙、修钟表的传统修理铺,一个行政窗口就能办理所有的政务服务……不论住在哪个小区,不论再细小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在步行10~15分钟的范围里实现,这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社区生活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园区借鉴新加坡社会治理经验,将邻里中心这一服务载体引入本地社区建设实践。作为集商业、文体、卫生、教育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围绕12项居住配套功能,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

与大众认知的商业中心最大的不同是,邻里中心坚持国资主导、公益为先,其45%的面积必须用于社区基础服务配套,商铺门店与卫生站、文体中心、社区工作站等邻接一体。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邻里中心15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景城邻里中心的民众联络所内,50多岁的郭阿姨正陪着孙女在儿童活动馆内玩耍。“一般上午都是这样,等她在这儿玩够了,就去楼下超市买好菜回家做饭。等她爸妈晚上回来,我再出来跳跳舞。”郭阿姨每天只需过两条马路就能开启一天的新生活。

民众联络所的设置同样借鉴了新加坡新型社区服务理念,作为邻里中心内占地15%的配套服务载体,它涵盖社区工作站、民众俱乐部、图书馆等功能,是为老百姓量身打造的政务服务载体和邻里交往空间。

“居民们到邻里中心购物,来民众联络所休闲娱乐或者办事,都是‘一站式’的。”景城民众联络所所长周益润介绍,目前景城民众联络所依托园区智慧社区体系建设,可为周边6个社区的居民全天候办理劳动保障等57项政务服务。

效能型政府:创新基层行政体制

运行有序、功能完备的服务型社区背后,离不开独树一帜的社区管理体制。辖区不设街道、社区一盘棋、人员工作参照社工体系……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助推园区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扁平化是园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一大优势。为推动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园区构建了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决策机构)、社区工作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社区工作站(服务窗口)、社区居委会(居民自我管理)协调运转的新型组织体系。在这一管理体制下,园区社区工作站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原先条线分设的“单科服务”转为政府统一的“全科服务”,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门办结、一口受理、全科社工、全天服务”的现代化新型基层为民服务模式。

“我们要求社区工作站每个窗口人员都要有能力独立办理所有的服务事项,老百姓找到一个窗口、一个人,就能办成所有事。”周益润表示,“全科社工”是园区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提升点。

目前园区中新合作区内共有955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2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9%,实行行政编制人员和职业社工分类管理,其中占多数的职业社工又分为甲、乙两类,行政编制人员从甲类职业社工中择优选拔,基层社工职业晋升渠道畅通。

多元共治:小政府、大社会、强市场

新型城市社区的核心在人。为实现多元共治,园区提出建设“有限政府”,通过畅通民意反馈机制、培育社会组织、打造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小政府、大社会、强市场”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日趋完善。

“小区门口的人行道、绿化带等市政设施年久失修”“家门口周边能不能增开个卫生站”等问题都是居民在园区“社情民意联系日”上提出的。近年来,居民渐渐从抱怨变为参政,实现良性互动。

随着居民素质提升,园区出台社会组织扶持鼓励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引导社区居民特别是年轻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有生力量。

据苏州工业园区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占立介绍,该中心本身是一家社会组织,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培育各类社会组织近400家。其中,既有致力于楼道环境改造、慰问高龄空巢老人的社区社会组织,也有关注儿童性教育、参与社会救援的专业社会组织,涵盖养老、助残、环保、应急保障、便民维修、城市融入等多个领域。

如今,园区“社会责任生态圈”不断完善,已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600余家,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461家,成员总数2万余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日渐壮大,成员单位达500多家,企业自主开展相关工作3000余项,参与员工70多万人次。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