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熟人社会来了!靶向治疗社区病

2018-09-10 09:12
来源:半月谈网

8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美丽园社区党委、居委会联合大兴早教机构举办家庭厨房—动物饼干制作活动

随着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人口流动性加剧,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区,居民“见面不相识”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熟人社会逐渐瓦解,原来的社区治理理念和手段不再完全适用,亟待构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熟人社会,再造社区治理的基础。

社区没了亲密的邻里关系,陌生人社会衍生社区病

“现在居民戒备心很强。”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今日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海荣告诉半月谈记者,社区刚开始组织“社区妈妈喊歌团”活动时,参加活动的妈妈们用的大都是网名。

今日家园是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很多人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了邻里。“有些居民进了自家门,不管别人家的事。” 徐海荣对现在城市社区邻里间的陌生状态深有感触。

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与邻居交流;业余生活丰富,不愿意再出门找人交流;怕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居住方式的改变,个性化增强,人口流动快,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邻里关系也似水泥钢筋僵固与疏离,城市社区已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

“城市社区的这种改变,跟住房制度改革有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程萍表示,商品房时代社区居民的工作圈子和生活圈子是分离的,居民之间不再有原来工作和生活高度重合带来的熟悉感。

“过去是‘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部分邻里关系趋于功利、冷漠、封闭。”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马学理表示,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病、社区病和邻里病。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71万人。但人口继续向城市群聚集的趋势不变,并且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转化为新市民。当前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不断加快,陌生人社会已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形态,带来了社区互动不足等社区治理要面对的问题。

邻里病,表面上看是人际依存诉求的弱化,更深层次原因是城市发展对传统社会的解构冲击。专家表示,要改变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中出现的陌生人社会,就需要基层政府和社区积极推动建设新熟人社会。

新熟人社会呼之欲出,亮点频现

八里庄街道对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

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曾涛告诉半月谈记者,治理邻里病等社区问题,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方面、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激发社区活力,重塑“熟人社会”。

“社区举办文体活动时,大家闭眼一想,就能找到合适的人。”万寿路街道复兴路26号社区居委会主任仇家润对半月谈记者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因为是机关家属社区,居民之间都很熟悉。“各家有什么事大家都知道,见到人就能分辨出是不是外来人,邻里之间有矛盾也好调解,我们的工作好做多了。”

在仇家润看来,现在社区服务要求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如果居民之间都不熟,精准对接需求会很难做。

同时,相较于传统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复杂性呈几何倍数增加。社区陌生人之间基本信任的缺失,会导致社区丧失凝聚力,不仅加大社会治理成本,还给人们心理造成隔阂,甚至会失去安全感。“提升邻里之间的熟悉度、信任度,邻里互助才会内化为居民的自觉行为,相互守望、以邻为伴的社区才会重现。”从事社会工作的有关人士表示,这就要发挥熟人的作用。

熟人不仅能给社区治理带来便利条件,其所代表的和睦亲密的邻里关系对居民也非常有吸引力。“治理社区群租房时,社区组织居民作为志愿者协助监督治理小组工作。大家一起工作,变得熟悉了,感觉非常好。有居民就说,‘我们在这么好的社区,怎么就不能建成亲密的邻里关系呢’?”徐海荣说。

“新熟人社会以社会为中心、以规则和情感为纽带。”马学理表示,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和社区积极开展睦邻文化活动,帮助居民走出小家。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社区已经组织了多种创新活动:今日家园社区组织了‘小水滴’‘发小联盟’志愿队,让社区少年儿童利用周末、节假日在社区内做公益活动,并结识一批发小;八里庄街道首师大社区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打造“人文师苑,书香八里”系列读书活动、“信仰与经典”阅读分享会、清明诗会、中秋歌会等品牌活动,增强社区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6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睦邻文化活动,浙江、上海、江苏、重庆、广西等十多个省份基本实现全覆盖。今年6月份,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等20个单位被确认为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实验为期两年。

除了组织活动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见面,搭建邻里交流平台也是重要一环。仇家润告诉半月谈记者:“我们社区居民大大小小建了17个微信群,大家可以随时交流,及时传递信息。”

据了解,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街道新鸿社区建立“守望新鸿”平台,“把生活服务窗口‘开’在居民手机上”。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被充分激发。短短3个月,居民上报处理自治服务和综治服务事件达到395条,吸纳了更多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

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美丽园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为老为小”服务作为服务重点,采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四位一体”服务工作法,努力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助力居家亲,把社区建设成为“金牌居住区”。八里庄街道社区建设科科长王淑霞告诉半月谈记者,美丽园社区的优秀服务意识和组织间的配合模式吸引了各省市交流团前来参观,其中台湾交流团就达300余人。

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

“有些地方能摆百家宴、千家宴,居民凝聚力非常高,但我们只能摆十家宴。”徐海荣说,现在对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社区人员不足,活动场地太少,经费使用有限制,无形中为社区开展睦邻活动增加了隐形门槛。

为提高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和人文素养,曾涛建议,优化社区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加大基层培训力度,保障社区队伍的稳定性。他介绍,2018年上半年,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招录社区工作者44名,为社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该街道和各社区共组织各类培训1000余人次,满足了不同岗位社区工作者的需求。该街道恩济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张胜利,还入选海淀区2018年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对社区志愿者的奖励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半月谈记者发现,现在对志愿者的定位有些模糊,志愿者付出很多,短时间内只是记录服务时间,导致“发起好发起,坚持成了问题”。徐海荣等人建议,可以考虑转换思路,以奖励公园门票、文体活动演出票等作为阶段性激励措施,“既激励志愿者继续奉献,又能扩散相关演出活动的效果”。

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庆学建议,对社区志愿者队伍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组织招募能力,简化申报流程,吸纳社会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加大教育和培育力度,为社区安全稳定、社区治理、文明建设服务。

居民理应担当社区治理主角,但社区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恰是大多数居民外出上班的时间;社区工作人员下班时间,又是居民需求比较集中的时间,这就形成了一种社区工作的时间错位。因此,需要探索社区因事、因地、因人开展活动的成熟机制。

对于社区服务能力,曾涛建议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服务商,解决地区低保、残疾、失独、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家庭维修、清洁、保健等工作,助力社区服务,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陈越良表示,社会力量参与是激发社区活力、实现共同治理的重要方面。在城市社区,民政部积极指导各地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

美丽园社区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共同协商“四方议事机制”平台,共同协商社区各项重要决策及事务,做到社区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曾涛等人建议,居委会、业委会和其他公益社团应当构建起互动协作机制,发挥各方合力,助力构建新熟人社会。(半月谈记者 徐希才)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