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基层治理>正文

农民文化理事会: 群众文化群众办

2018-05-25 10:40
来源:半月谈网

30岁的苗族汉子杨代强做梦也想不到,他有一天成了电影的主角。这部名叫《姑娘神》的片子是珙县玉和苗族乡凤凰村村民自导、自拍、自演的微电影,讲述古代苗汉民族间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乡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参与意识,应是基层党委和政府重要发力点之一。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创立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带给当地文化发展强大助推力。

农民主体 文化管办分离

“过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是党委政府一把抓,管办不分家,这不但增加了政府的工作负担,而且所举办的文化活动还不一定受到群众欢迎。”珙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君说。

针对这一现象,当地党委和政府专题调研发现,逢年过节时,有些居民家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自家小院或家中庆祝节日,同时举办一些小型活动,颇能激发周围邻里的兴趣和参与度。这开启了乡村文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经多番会商后,“党政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的农民文化理事会应运而生。

珙县专门成立工作小组,领导全县17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民文化理事会,指导全县60%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民文化理事会分会。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的建立,将农村社会文化人才整合起来,集中群众的智慧办文化。政府把文化设施、设备、经费等交给群众管理使用,农民成了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部门则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这改变了基层政府以前什么都管的“全包干”状况。

“我在2016年4月加入了农民文化理事会,理事会为我们这些喜爱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让我们能一展风采,也为乡亲们带去欢乐,这让我体会到了深深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杨代强说。

“农民文化理事会不仅使群众参与热情更高了,而且文化服务效果更好,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感。”珙县教体文广局副局长、县创建办主任罗允伟说。

2015年7月,原文化部正式将“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确定为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如今,珙县文化活动开展、年度计划制定、文化阵地修建,都吸引了群众的热情参与,文化发展也更接地气。

文化惠民 助推社会治理

参观者在玉和乡民俗博物馆体验蜡染

走进玉和乡民俗博物馆,记者看到几位苗族姑娘正在制作手工蜡染,这是苗族群众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技艺,她们都是农民文化理事会的志愿者。

如今,全县17个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吸纳各类社会文化团队230多个,全县各级农民文化理事会汇聚乡土文化人才1170人、地方特色文化特约研究员30名、各类演艺人才2800余人,组成了一支振兴乡村文化的“轻骑队”。

“农民文化理事会根据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切合实际制订活动计划。通过承接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时政宣传、文艺创作、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零距离传递党的声音、传播主流文化,寓教于乐,服务群众,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本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有效对接。” 珙县县委书记叶盛说。

据了解,珙县洛亥镇、玉和乡等地每年都举办乡村春晚、元宵活动等,由文化理事会具体筹办,以村(社区)或文艺团体为单位参与演出,让群众开心、社会满意。从“苗年节”“赶苗场”“花山节”“梨花节”到建立农耕文化传习馆、农耕文化乡愁记忆馆、珙桐公社,当地文化活动已形成颇具特色的名片和品牌。

在农民文化理事会的组织带动下,乡镇和村级文化服务阵地也进一步凝聚人气,有效提高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的利用效率,常态化的文化活动收获了群众点赞,用群众的话说就是“月月有戏看、天天有活动”。

目前,珙县各级农民文化理事会开展文化活动范围覆盖了村社、学校、企业等,逐步形成以群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协同机制,并在宜宾全市推广,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和谐,推动当地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曾懿贤)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