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7月24日电(记者宋瑞)一站式服务大厅成为“居民会客厅”,行政化办公室化身“便民手工坊”……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多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曾经闲置冷落、功能单一的行政空间,如今已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空间。
走进西青区福特纳湾社区,原本近4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摇身一变被改造成包括文化活动室、非遗工作室、能人会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培训室、直播间等六大功能的“小福梦想家公益社”。
“社区有9个社团,原本仅能提供4间活动室,一周7天排得满满当当,开展活动经常需要‘抢’空间。为了满足更多居民的活动需求,我们进行了闲置空间改造。”福特纳湾社区书记孙学翠介绍。
5月12日,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福特纳湾社区,居民正在进行舞蹈练习。新华社发
福特纳湾社区舞蹈队队长王冬梅对此感受明显。“我们以前比赛前想多排练,但舞蹈室很难有空档,现在社区活动空间多了,舞蹈队从每周一次固定活动变成三次,一些队员有时间还能加练。”她说。
孙学翠说,扩大的空间还“换来”更多服务。该社区新签约了6位“梦想合作人”,提供涵盖舞蹈、非遗技艺、书法绘画、瑜伽、读书会等免费或低偿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
西青区金友花园社区则在党群服务中心内引入俱乐部专业运营,打造“国球进社区”共建惠民项目,让“运动快乐”触手可及。“孩子一直喜欢乒乓球,以前需要出去学,现在不出小区也有专业教练指导,价格也低。社区服务越来越丰富、暖心。”该社区居民王亮说。
4月19日,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金友花园社区开展“国球进社区”惠民共建活动。新华社发
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很多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出将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空间焕新的新路子。
金瀚园社区将玛歌庄园小区一块原本空置的场所,改造为集居民议事厅、图书阅览区、文化活动室于一体的“悦邻小筑”社区共享空间;在远洋万和城社区的“昼夜双栖”赋能站,白天这里是老年大学,晚上便成了社区的“青年夜校”;梅江康城社区联合物业企业开设便民食堂,解决社区老年人就餐难题,也为周边小企业、新就业群体提供就餐服务……
“我们鼓励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和社区空间特点,探索更多服务居民的创新举措,尽量压缩办公区域,把更多空间让出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大寺镇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程彦明说。
5月16日,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远洋万和城社区,社区居民正在青年夜校上瑜伽课程。新华社发
龙顺园社区将不常用的办公室和会议室腾出,改造成社区的手工坊,还根据居民需求增设政策阅览角、爱心钥匙箱等便民设施,将更多资源倾斜给居民。龙顺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学松说:“空间调整后,手工坊的面积从20平方米扩大到50平方米,吸引了更多居民参加活动。”
龙顺园社区进一步建立自有品牌、拓展产品线,手工坊产品涵盖了钩织花束、玩偶、抱枕、背包、文创伴手礼等品类,预计今年能为社区带来约10万元的收入。社区还通过开设“创富学堂”,向周边居民开展钩织技艺培训,增加了社区活力。
6月12日,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龙顺园社区手工坊,居民正在钩织花束。新华社发
让龙居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孙子静欣喜的是,现在,很多居民每天都愿意来党群服务中心看一看、坐一坐,邻里更加和睦,社区也更有凝聚力。
“爱心维修共享墙上的所有工具都由居民无偿捐赠,有需要的居民可以自行登记领用。社区还成立了维修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孙子静说。
7月20日,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梅江康城社区便民食堂举办为新就业群体送清凉活动。新华社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志峰说,这些看得见的空间变化背后,是基层治理理念从“行政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将政务服务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
天津市西青区委社工部副部长崔秀玲认为,这些基层治理的细微创新激活了城市细胞,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