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传”与“承”中探求育人根本问题的答案——云南师范大学如何用好西南联大精神“活教材”

2021-05-21 18:12
来源:半月谈网

近4千名毕业生中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5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常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它自诞生以来便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教育救国”的伟大篇章。虽战火退去、时迁事易,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却仍能寻到西南联大的旧时踪影,仿若八十余载春秋未曾远去。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南联大旧址考察时曾阐述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西南联合大学的成就与光辉,已经超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至今仍旧在传递着育人的精神。历经几十年沧桑巨变,与西南联合大学一脉相承的云南师范大学如何贯彻落实教育报国的初心,担当好立德树人使命?西南联大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精神如何与当下培根铸魂的工作紧密结合?

回望:八年校史终,弦歌未曾辍

自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在滇八年,结茅立舍、合作无间,集结了当时中国大学最为强大的学者阵容——叶企孙、华罗庚、陈省身、吴有训、吴大猷、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他们在物质极其匮乏、生活条件极其简陋的环境下,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战士,也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学者名士,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闻志士,更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疆场勇士……此外,还有9位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流的各业人才和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他们共同为新中国的建设披肝沥胆、奉献终生。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于1946年5月复原北返,为答谢云南人民8年来对西南联大的支持与倾力帮助,西南联大把其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继续独立设置办学,后来这所学院便发展为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在8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云师大始终以服务云南边疆、振兴基础教育为己任,深刻继承了西南联大心系民族命运、鼎立治学研究的创办理念,坚持将“为国育才”的崇高爱国精神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西南联大以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滋养着新时代成长的莘莘学子。“纵观西南联大的历史,从她一开始诞生,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西南联大师生无论是在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传承还是服务抗战等方面,始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这种精神,就是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舍生取义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如是说。

为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云南师大全面推进实施“西南联大旧址保护利用与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建设工程”“传承西南联大红色基因、助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工程”。在习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之后,学校组建了西南联大爱国精神师生宣讲团,曾全程随同考察的校党委书记饶卫,深有感触,并带头到周边高校、社区、街道进行宣讲。宣讲团的志愿者们在各地宣讲的过程中,分享了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的情景,亦传递了自己“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决心,在讲好西南联大故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蜕变与成长。

在饶卫书记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所带来的启示就在于: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其办学传统和学术精神,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守望: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用好西南联大精神活教材

在面对民族危亡时,西南联大师生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不仅坚信终要“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而且还坚信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将亟需大批人才,担负起了建国的重任。抗战爆发时,三校中的一批教授已在国外研究、讲学或工作,听到卢沟桥的炮声后,他们毅然回国,与祖国共命运。林语堂教授曾感慨地说:“西南联大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在饶卫书记看来,新时代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坚持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三是要坚持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四是要坚持把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结合起来。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如何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云南师范大学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和各方面,系统化、项目化、台账化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云南师大落地生根。

为了让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遗存、体会联大历史,成为有归属感、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学校不断保护、修缮乃至复原了校内联大时期的历史遗存建筑,例如建设红烛广场、西南联大仿制门、西南联大三校校训柱、纪念亭、人杰园、校歌园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景观,让静默的联大文化资源景观化,让整个校园成为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场馆。

云南师范大学不但继承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并且开创了“七个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即每年向新进教师和学生教唱《西南联大校歌》、参观一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观看一部西南联大纪录片、聆听一场西南联大主题讲座、参加一次西南联大文化月活动、通读一部西南联大书籍、在重要纪念日在联大旧址开展一次现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将西南联大专题的“形势政策精品课”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在本科教学中开设“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专题”选修课,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开设西南联大研究方向;实施“朱自清班”“杨武之班”等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校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校史的教育工作。

为了将联大品牌的效应充分发挥,云南师范大学还特别创办了“西南联大讲坛”,至今已有杨振宁、余秋雨、单霁翔、施一公等多位嘉宾莅临讲坛,师生们无不感受到名师风采与学术浩瀚;完成《西南联大文库》《联大杂忆》《西南联大史料长编》等6部著作的出版工作,采集出版《西南联大口述史》。其中,口述史采集工作团队共采集西南联大校友及亲友视频素材约8000余分钟,初步整理笔录文字近90万字。口述史从侧面还原了西南联大的历史面貌,再现了西南联大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生追求,成为挖掘和再现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文化抗战史的珍贵文献。

最鲜活的传承是践行,云南师范大学自2010年起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云南师大的100名青年在昆明聚首,连续开展四届“常走西南联大路、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遗存,体会联大历史,成为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西南联大下午茶”已连续举办了170余期,约2万名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分享青春成长故事。

展望:将爱国主义之“根”深深扎进育人土壤

“中业兴,需人杰。”1988年,西南联大校友、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回到云南师大,为校庆50周年郑重题写了联大校歌中的这句话,期望联大的后继者——云南师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振兴大业,培育更多的人杰。如何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之“根”深深扎进育人土壤?饶卫书记认为:“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要有更深远、更宏观的时代视野,要有历史的、发展的思维眼光。教育要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相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爱国奉献的人才,这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是决定我们办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云南师范大学将深入实施“五大工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合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作为西南联大留在昆明的唯一遗脉,在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服务社会的工程打造方面,云南师范大学紧紧抓住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点。学校将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大讨论,开设全校通识课《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增加“西南联大讲坛”举办次数,将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全校思政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体系、课程思政以及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内容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在实施文化品牌创新工程,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方面,为把“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用好用活,学校将加强西南联大旧址、干部教育学院、博物馆的建设,着力打造红色教育高地,并多形式多手段地创作西南联大文艺作品,大力宣传西南联大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和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篇章。

此外,学校还将实施红色网络育人工程,通过培育一批网络思政名师,建设一批思政微课,打造一批红色网络示范活动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虽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却在恢弘的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阶段,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如今,西南联大旧址成为了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云南师范大学将西南联大爱国主义之“根”深深扎进育人土壤,亦成了“网红打卡地”,展厅内“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声,随着接踵而至的参观者的脚步声不断响起。“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答案在不断的探究与践行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来源:《文化大观》 作者:张鑫淼)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