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带侨建”是新形势下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法宝,是将党的全面领导在侨务工作领域落实的必然要求,汕尾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抓手,创新载体,注重做活“带”字文章,引领推动“党建带侨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上带下强引领。汕尾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侨联党建工作汇报,出台全市“党建带侨建”工作实施方案,将“党建带侨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格局,纳入述职评议考核体系,做到党建工作与侨建工作同部署,同推进。推动市财政将“党建带侨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部门财政预算,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部门先后支持市、县侨联组织工作经费230多万元。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健全、阵地完善、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镇街、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开展“侨胞之家”创建工作,实现全市县级侨联组织全覆盖,建成“侨胞之家”8个,镇级以下侨联组织27个,推动市县镇三级侨联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以点带面共提升。把归侨侨眷较为集中的华侨管理区作为“党建带侨建”工作试点,以落实“三三机制”、推行“1234”工作法等举措扛起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的责任,在全市率先形成“区—街道—村(社区)”三级侨联组织架构,创新推行“社区+侨+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投资千万建成“党建带侨建”工作中心,打造党建果园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增产增收1200多万元等,为全市“党建带侨建”工作提供了新经验、新样板。11月2日下午,广东省侨联和汕尾市县镇村侨联、汕尾市县组织部及华南农业大学侨联在华侨管理区欢聚一堂,召开了汕尾市“党建带侨建”工作推进会,以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的形式学习借鉴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着力形成赛龙夺锦、比学赶超,互联互补互提升的良好氛围。
以优带后促发展。放眼大湾区、对标珠三角,认真学习借鉴惠州、东莞、珠海等地的经验做法,先后与“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基层组织”华南农业大学侨联、全国首批100个重点建设的“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工作室之一的“乐天工作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立工作站(室),充分借助优质资源和帮扶“外力”,助力侨务工作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技术人才队伍,服务于我市产业培育、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