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丁英华 张馨文 谢宇智
旅游业是欧洲众多城市的金字招牌。然而,欧洲一些热门城市正遭受“旅游过热”反噬:房价高涨、街道瘫痪、文化认同感流失……压力之下,一些城市按下旅游“减速键”:限房、控流、调车、疏散客流……
面对游客潮,欧洲“招架不住了”
2024年,联合国《世界旅游晴雨表》公布了一组数据:欧洲一年接待国际游客7.47亿,占全球最高份额,其中70%以上的游客集中涌入南欧和西欧。受益于旅游热的同时,这些地区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接待压力。
今年6月,西班牙巴塞罗那、格拉纳达、圣塞瓦斯蒂安三地同时爆发反旅游游行。游行者高举“游客杀死了我们的城市”“让游客回家”的标语,甚至拿水枪象征性“驱赶”游客。
抗议并不止于西班牙。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也已屡屡上演市民与游客的“正面交锋”。一则关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在威尼斯举办豪华婚礼的传闻引燃街头怒火,抗议者高呼“No Space for Bezos”(没有贝索斯的空间)。
游行抗议并非情绪爆发,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城市过载”。2023年,法国接待国际游客超过1亿,位居全球第一;西班牙以9400万紧随其后,远超其常住人口;希腊游客数量接近全国人口4倍。当游客数量持续超过本地常住人口,居民生活节奏被打乱,不满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沉默,要求在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之间重新划定边界。
城市节奏、生活空间被扰乱
“来欧洲看风景”的背后,是无数欧洲城市居民不得不为游客让路的窘境。
住房成本上升、用水紧张。在西班牙,短租平台的迅速扩张直接推高住房成本,城市居民与游客展开“房源抢夺战”。以巴塞罗那为例,去年这个170万人口的城市接待游客超过1550万,租金疯涨超三成。在今年6月巴塞罗那的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控诉大量住房被改作短租公寓,迫使原本居住于此的居民搬离。
在地中海沿岸的热门海岛与港口城市,旅游旺季的酒店、游轮用水需求较大。据调查新闻网站“巴尔干洞见”报道,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沿岸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居民用水安全告急。
7月5日,人们在法国巴黎圣母院前游览 高静 摄
街道拥挤,公共空间紧张。以威尼斯为例,老城区在旅游旺季每天迎接上万人“潮水般”从邮轮、长途巴士涌入,狭窄街巷顷刻瘫痪。类似场景也在欧洲其他知名城市出现,不少市民不得不改道避开景区,“让出城市”给游客。
城市越来越像“景观橱窗”,特色文化消失。伴随旅游商业化加剧,巴塞罗那、雅典等城市的传统街区渐渐失去原貌,带有本地特色的老书店、面包坊、五金店正被纪念品店、网红奶茶店替代。多样生活气息,正在被单一游客体验替代。
欧洲多地拒绝“旅游过热”
面对“旅游过热”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巴塞罗那计划在2028年前全面取消全市约1万套短租公寓的运营许可,明确释放“住房优先于游客”的信号;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通过限制老城区新增短租住房、回购房产转租给本地人缓解住房压力;佛罗伦萨成为首个在历史城区全面禁止新设短租的意大利城市,同时用3年税收减免激励业主将短租房改为长期酒店经营。
面对旅游潮“失控”,杜布罗夫尼克建立城市通票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游客分布,还能向游客推送错峰建议,劝导他们避开高峰时段。该市还设置“旅游巴士入城预约”制度,未预约将面临高达2000欧元的罚款。同时,将进入老城的出租车从9000辆减至700辆,游客租车需停至外围区域。
在文化保护方面,威尼斯的“威尼斯真实”项目成为保护文化生态的成功样本。游客只要使用“朋友通行证”,就能在当地手工艺商店享受折扣或文化推荐。这既是一种文化导览,也让每一笔消费都更具意义,还让城市的独特风貌得以更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