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农业研究公司位于南马托格罗索州的一块实验田,玛丽安热拉·温格里亚正蹲在田间,仔细观察大豆根部的根瘤菌活性。温格里亚长期致力于生物固氮研究,借助微生物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使得“用细菌替代化肥”成为可能。
2025年,温格里亚获得世界粮食奖。其科研成就不仅推动巴西农业技术变革,也映照出近百年来巴西农业依靠“科技下田”逐步摆脱饥饿困境,迈向“世界粮仓”的现代化征程。
饥饿往事:农业大国的“悖论”
尽管巴西拥有世界第五大的国土面积以及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在20世纪中叶以前,巴西农村地区长期面临饥饿问题,刀耕火种、靠天吃饭。
巴西因斯珀教育研究所报告显示,巴西农业曾长期陷于效率低下、过度依赖自然条件、科研投入不足和土地制度失衡的困局,构成“资源丰富但粮食安全无保证”的典型悖论——农业生产高度集中于甘蔗、咖啡、棉花等出口型经济作物,主粮生产和农户自给系统则被长期忽视。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1975年巴西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重偏低率达21.9%。在东北部旱区,干旱、土地兼并与技术落后叠加,周期性饥荒是当地挥之不去的阴影。
变革伊始:科学种田、体制改革
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国际粮价波动,让时任政府下决心摆脱对进口粮食与化肥的依赖,着手推动农业体系升级。
巴西利亚郊区的一块农地,农机正在收割大豆
同年,巴西农业研究公司应运而生,开启以科技手段服务农业的国家战略。国家财政和政策资源向科研机构倾斜,将“科技下田”作为解决粮食短缺与农村贫困的关键抓手。
温格里亚正是在这一时期投身科研。据巴西科技创新部数据,她领导研发的微生物接种剂解决方案现已应用于超4000万公顷土地,每年节省化肥相关成本逾250亿美元,减少二氧化碳当量排放2.3亿吨。几十年来,正是这些本土科研工作者,让以往被视作种植禁区的热带红壤焕发生机,将此前不适宜粮食作物种植的大量土地纳入现代农业版图。
与科技投入并行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机械化推广和信贷体系建设。政府打破土地垄断,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种子补贴、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小农户逐步进入现代农业链条。
丰收之歌:农产品出口额达1644亿美元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0年,巴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8%,其中农作物产量翻倍,畜牧产量增长两倍以上。现代育种、生物技术、遥感数据广泛应用,巴西迅速成为全球大豆、玉米、牛肉和禽肉的重要出口国。
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反哺科研、物流、港口和内陆运输系统建设,形成全产业良性循环。巴西地理统计局统计,2024年巴西粮食总产量超2.7亿吨,农产品出口额达1644亿美元,占GDP的13%,带动超20%人口就业。
过去30年间,巴西未发生过一次全国性饥荒,主粮与蛋白质食品基本自给,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因各种原因陷入饥饿。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报告,2023年第四季度,巴西仍有4.1%的家庭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
区域发展不均、生态区农地扩张引发雨林退化、中小农户抵御极端气候能力不足等问题,倒逼巴西农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提升”新阶段。目前,巴西已启动“低碳农业计划”,推动农村数字化和绿色信贷工具运用,引导农业向生态友好、技术密集、社会包容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