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抗议警方开枪打死非洲裔男子
邵峰
政治光谱失衡,两党水火不容,反智主义盛行,社会撕裂更甚……政治极化成为当今美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如此政治生态也在不断消耗美国。美国政治极化由什么造成,又给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影响?
政治光谱由橄榄型变为哑铃型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两党的意识形态基本定型:民主党彻底转变为自由主义政党,在经济政策方面倾向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对经济实施必要的干预;共和党则完全成为保守主义政党,在经济政策方面提倡自由放任和小政府,在道德方面坚持传统立场。随着两党内部“杂音”的消除,美国政治极化的趋势就开始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政权轮替和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引发的激烈争论,美国政治极化现象愈发突出。
一般来讲,一个比较正常的国家政治光谱应该包括:中间派、中左、中右、左、右、极左、极右,呈橄榄型分布。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政局稳定和决策的合理性。但从美国内部的政治格局来看,其政治光谱正逐渐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转变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持温和立场的中间群体不断萎缩,两极分化趋势非常明显。两党选民在政治价值和重大问题上的交集越来越小,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个极端方向演变,意识形态和政策立场变得更加对立。
西方民主政治本来就有决策效率较低的固有缺陷,政治极化导致效率更低,国内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严重削弱。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对立在2020年末的美国总统大选前后达到顶峰。拜登执政后,美国两党更是持续上演政治闹剧。这些表象的背后是美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混合着个人恩怨与党派之争的升级。共和党和民主党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各占据不同的世界,导致的后果就是政府日渐瘫痪。
在权力博弈思维的裹挟下,美国“为斗而斗”的色彩充分暴露,对是非曲直丧失了客观公正的判断能力,导致反智主义泛滥。在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下,两党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之上,在选举和国会议事中缠斗不休。即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危机,两党也依旧相互拆台,政治乱象有增无减。
2021年1月,美国国会山发生骚乱事件,美国国民警卫队进驻国会 沈霆 摄
根本原因、制度原因和技术原因
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激化是美国政治极化的根本原因。从文化传统来看,美国一向崇尚自由竞争、倡导市场经济,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过度关注效率,因而导致其在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霸主的同时,一直面对着不平等问题这一难以根除的社会顽疾。
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构成政治极化的根源。不平等加剧贫富失衡、阶层分化、分配不公、机会不等,还有种族歧视、舆论操控、移民和难民问题等,不仅导致右翼保守主义兴起、民粹主义泛滥,更使党派精英立场极端化、意识形态两极化、社会阶层分裂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两党制和党派博弈的劣质化是美国政治极化的制度原因。美国建国之初设立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及后来逐渐形成的两党制,存在天然短板。在现实政治运作中,总统与参众两院的主导权难以被一党同时掌控,导致政府推动重大国家政策和立法出台绝非易事。在选举制度中,选票才是真理,由于两党均以上台执政为目标,党争成为常态。这就是美国众多社会矛盾长期无法得到化解的制度性原因。
新媒体的发展是美国普通民众政治极化的催化剂和技术原因。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资讯和选择,但在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蕴藏着破坏性。有学者指出,以前,美国民众主要从三大电视网、三份主要的新闻杂志周刊以及报纸中获得新闻信息。大部分美国民众接收信息的来源是基本一致的,这些来源没有明显的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立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网站和社交服务网站快速兴起,纸质新闻媒体随之衰落,现在的美国民众多是根据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来选择接收信息的来源,只关注和接收自己感兴趣和认同的信息。这样的结果是,许多人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政治壁龛中,只承认自己认同的那一套“事实”。
趋势短期难逆,须防外溢效应
美国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呈加剧之势,政治极化的制度、社会、技术和文化等直接原因很难短时间得到破解,两党之间越来越不愿意妥协的态度与各种矛盾的彼此刺激、互相强化,导致美国短期内无法摆脱政治极化的发展态势。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国内政治的任何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溢出效应。比如,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及一些多边贸易机制,给全球治理造成巨大破坏。拜登执政后宣布“美国回来了”,让国际社会一时无所适从。两党政策交替反复,各类承诺随政府任期的结束烟消云散,美国的信用度、可靠性以及作为高素质国家的声誉遭到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两党对于中国“威胁”的认知基本达成共识,都主张以强硬的态度对待中国,区别主要在手段和方法。既然方向一致,那就比谁的态度更加激烈。在美国,国会议员互相指责对方的对华战略软弱,以此来迎合思想日益极端的选民,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对此,须予以高度警惕。(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