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四个联盟”气势汹汹

2021-07-08 16:07
来源:半月谈网

6 月1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闭幕,会议表决通过反外国制裁法草案 李涛/ 摄


张茉楠

“重价值观”“重规则”“重盟友”“重多边”是拜登政府外交战略的核心重点,更贯穿于对华战略的整体布局之中。从目前态势看,美建立全面制华联盟可能性不大,但在不同领域打造针对性联盟,正成为拜登政府的策略选择,涵盖地缘联盟、民主联盟、技术联盟、经贸联盟等的联盟框架雏形初显。

我国须引起高度警惕,积极采取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应对策略,有力粉碎“四个联盟”图谋。

美自知建立全面制华联盟几乎不可能

美国参议院最近在其官网公布“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全文,这是美国历史上罕见地针对某一特定国家的导向性一揽子法案。在美国看来,中国经济、科技、地缘政治以及军事力量的发展对其构成严重挑战。拜登对华政策与特朗普并无本质差别,但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最大的不同是,没有选择单边主义或孤立主义,而是拉拢盟友和伙伴。

美国战略界和外交政策专家达成一定共识,鉴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及市场规模,单打独斗对华成效有限。无论目标是合作、制衡还是竞争,都需要与盟国大力合作。重振或改革自由国际秩序,是未来重点方向。面对来自中国的经济捆绑战术,美国携手盟友打造单一的全面反制中国联盟很难,但美国可能会在安全、科技和治理等多个不同领域打造针对性的自愿联盟。目前,自愿联盟在一些领域已有雏形,另一些正在讨论酝酿中。

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裴敏欣认为,中国通过经济贸易与其他国家捆绑,是拜登政府携手盟友共同应对中国的最大挑战。

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安全问题专家扎克·库珀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世界正向多极化转变,美国已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振臂高呼就可以让欧洲和亚洲盟友追随自己。相比建立单一的全面反制中国联盟,拜登政府可针对不同国家建立针对性联盟。他建议,美国建立4个针对性联盟——地缘联盟、经济联盟、技术联盟、治理联盟。

保持战略预警,瓦解“四个联盟”

——科技联盟:科技12国(T-12)。一份题为《非对称竞争:应对中国科技竞争的战略》的报告此前已提交给拜登政府。该报告称,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对美国安全、繁荣及民主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但这项至关重要的优势如今正受到威胁,中国正在多个关键领域试图赶超美国。为此,美国必须制定紧急的政策解决方案,重塑美国的科技竞争力,巩固美国的关键科技优势。报告呼吁建立由美国、日本、德国等组成“科技12国(T-12)”论坛。1月27日,美国商业游说团体美国商会提出建议,敦促美国与志同道合的政府和科技行业合作,制定全球科技标准。

诸如此类建立科技联盟的提议早有出现。如新美国安全中心此前曾公布了一份题为《通用代码:民主技术政策联盟框架》的报告,建议组建新科技联盟。在这一点上,欧盟一些所谓“大西洋主义者”也力主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尖端领域组建技术联盟。

——地缘联盟:制度化四方安全对话。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此前提出的合作概念,目的是对付中国在印太地区日渐增长的影响力。2017年,沉寂多年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重新启动。去年9月和10月,美日印澳四国外长先后在纽约和东京举行了两场会议讨论“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问题。去年11月,四国又在孟加拉湾举行海上联合演习。

美国政界还希望将对话议题从原本聚焦于地区安全等,扩展到疫苗生产和分配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对关键新兴技术等方面趋势实施监测及标准合作。

——民主治理联盟:全球民主峰会。拜登在竞选时提出承诺,将效仿奥巴马时期的核安全峰会,在他上任后第一年召开全球民主峰会。拜登称,此峰会的目的是“重振自由世界国家的精神和共同目标”。而拜登政府3月3日公布的《过渡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指南》报告,更进一步对此浓墨重彩地强调。

——经贸联盟:可信赖伙伴联盟。去年5月,特朗普政府就曾力推 “经济繁荣网络”计划,而拜登政府将进一步固化美与主要伙伴的供应链联盟关系。鉴于我国在全球经贸领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众多制华联盟中,经贸联盟可能是最难建立的领域。

兼具“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的“双核角色”,使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我国率先控制疫情并实现经济正增长,消费品零售市场与进口规模均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超大市场规模对全球需求的外溢效应明显上升。

特别在拜登赢得美国大选后不久,我国就与亚太14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贸易协定覆盖的总人口、经济总量以及贸易额均占全球总量的约30%,落实后将建成一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我国与欧盟也于2020年底签署《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我国还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让我国在战略态势上已占据了主动。(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