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国际大宗商品涨价的背后

2021-06-28 11:52
来源:半月谈网

欧阳俊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面积持续飙升。截至5月末,标准普尔GSCI指数同比上涨69.1%,成为推动国内生产者价格上升(约5个百分点)的首要因素。此轮国际大宗产品价格飙升基于哪些因素,未来走势如何?


短期全球供需错配所致

从各大机构公开报告来看,多数观察者持乐观态度,认为此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多为短期供求不匹配所推动,随着供求再平衡的完成将失去上涨动力。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大宗商品需求急剧萎缩减少导致价格暴跌。到去年4月,标准普尔GSCI指数跌至10年低点,芝加哥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37.63美元/桶。去年下半年开始,虽然疫情仍在继续蔓延,但恐慌情绪开始逐步缓解,加之新冠疫苗研发进展顺利,发达经济体谨慎重启经济,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出现反弹。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得到延续,国际市场需求明显回暖。但与此同时,巴西、秘鲁、智利等国疫情控制不力,生产恢复缓慢,极大抑制了大宗商品供给增长。供给恢复滞后于需求复苏,运输成本受疫情防控影响居高不下,美元因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持续走低,共同推动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不过,有观察者认为,这一调整过程不会持续太久。一方面,疫情在今年底有望得到控制;另一方面,目前全球需求增长实质上是个补库存的过程,一旦大宗商品供给、运输恢复正常,需求增长重归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上行过程也将结束。

涨价系货币现象

也有观察者认为,引起此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固然有供需短期不匹配的因素,更多的是由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引起。

为应对疫情,多国央行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美联储在疫情后增发的货币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10年的货币增发量。主要经济体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仅美国政府疫情期间六轮刺激总额就高达5.7万亿美元。在税收政策缺位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最终会形成流动性注入。流动性大规模注入,不可避免会导致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涨价。而随着美国经济下行趋势得到遏制,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会逐步趋缓。

产业链重构或致超级商品周期

人们担心,本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疫情诱发,但不会因疫情结束而消失,新一轮超级商品周期或将来临。

目前,美国两党已形成共识要推动美国再工业化,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从需求角度来看,这都意味着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意味着强劲的初级产品需求增长。

上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中国工业化形成的巨大需求造成上一轮超级商品周期。如果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实现,印度、越南等借此推进工业化,同样可能导致新一轮超级商品周期出现。当前,对于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不仅经济复苏需要长期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设施改造和再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最终也只能来自货币发行,美元进入长期贬值通道将是大概率事件。

当前,我国疫情已得到较好控制,终端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裕且竞争充分,价格从上游向下游传导有时滞且传导幅度有限。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预期那样进入超级上行周期,说明美国再工业化和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如预期那样开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推动局面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变化,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