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打群架”不合时宜

2021-05-07 10:45
来源:半月谈网

凌胜利

长期以来,美国的联盟体系是其霸权战略的重要支撑。不过,美国与盟国的关系时好时坏、起伏不定,这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动员能力。拜登政府执政初期的施政重心是国内政策,但在对外政策方面也积极谋求重振美国的国际地位,将重返多边主义和修复联盟关系视为重要路径。

2021 年4 月16 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日本首相菅义伟访问美国,与副总统哈里斯举行会晤(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先欧后亚,利益与分歧共存

美欧利益交织密切,相互依赖程度较深,良好的美欧关系对彼此都较为有利,这使得美国政府更迭成为改善双边关系的契机。面对欧洲诸多盟国的期待,拜登政府也表达了改善美欧关系的意愿。

从拜登与盟国的通话顺序来看,鲜明地体现了“先欧后亚”的地缘战略思路。这也反映了修复美欧关系,重新改善跨大西洋关系,在拜登政府的联盟战略中处于更加优先的地位。美欧关系的改善对于各自在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对外政策实施都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增强西方国家对于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影响。

对于美欧关系而言,存在不少合作领域,特别是在维护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美欧防务关系等方面,美欧双方会将其列为合作优先议题。不过,美欧关系的修复也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基于各自的实力、地位和利益等因素的考虑,美欧关系不是铁板一块,未来双方之间将是合作与分歧并存。

其中,美欧的防务分担和经贸摩擦是历史难题。此前,美欧双方围绕这些难题长期龃龉不断,拜登政府最多只是缓解美欧双方在此的矛盾,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而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的霸权战略要求欧洲盟国的追随与欧洲盟国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亚太地区,日韩澳是美国的传统盟国,美印关系近年来升温明显,不是盟友,胜似盟友。拜登执政以后,意图继续编造“印太”框架,为了继续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政府基本还会沿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因为这符合美国依靠其他力量制衡中国、维护美国霸权的战略思路。

相比于美欧关系而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联盟关系修复起来难度要小一些。日韩等盟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大,美国强化亚太联盟的障碍较小。不过对于美国的亚太盟国而言,在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方面存在利益分化,盟国对于印太合作也不乏战略分歧,这些都将影响拜登政府对于亚太地区联盟关系的调整。因而,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也会“旧瓶装新酒”。

美国联盟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美国的霸权战略而言,在自身实力相对衰弱的情况下,自然会更加倚重联盟关系,以此来增强美国的战略资源,进而为美国的国际地位提供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跨大西洋关系的修复还是亚太地区联盟的调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

美欧关系的演变对于中国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美欧双方都主张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实际上就是要凸显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随着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加剧,美欧在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抱团。美欧试图通过召开民主峰会等方式来抵消中国的政治影响,在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中国施加更多的政治压力。

二是在科技领域不断限制中国。与特朗普政府一样,拜登政府同样指责中国在技术和知识产权上侵犯美国利益,并对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构成挑战。为了应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美欧会构建多边技术民主联盟,在数字技术领域挤压中国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

三是安全上将中国视为美欧共同威胁。在北约框架下,美欧不断将中国视为重要威胁。欧洲国家在安全上对美国的追随更加明显,在南海问题上,欧洲的介入有所加深。对于中国军事影响的扩大,美欧也会尽力联手进行遏制。

在亚太地区,拜登政府继续推进印太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美日澳印会继续在安全方面对中国进行联合施压。利用中国与日本、印度的安全矛盾,美国会继续推动美日澳印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在南海问题等安全议题上向中国施压,限制中国的地区安全影响。

二是继续加强美日澳印等国的经济合作,对冲中国的地区经济影响。美国将推动亚太地区国家在一些领域同中国进行“脱钩”,进而削弱中国的地区经济优势。

三是在地区合作制度方面,美国可能会联合其他亚太国家推行新的多边制度,与中国进行制度竞争。拜登政府重视多边主义,并且会将多边主义作为竞争手段,中美在制度领域的竞争有可能增加。

虽然美国与其盟国在限制中国方面存在一些共同利益诉求,但是诸多盟国毕竟和中国有着广泛的利益关联,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既要注意到拜登政府改善联盟关系的内在需求,也要警惕其将炒作“中国威胁”作为联盟调整的动力。拜登政府一方面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在许多领域存在合作空间。总体上看,在一个利益更加多元化、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的时代,通过强化联盟关系,捆绑盟国来“打群架”越来越不合时宜,也越来越难以实现。(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