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经略北极:舞动冰上丝路

2021-05-06 09:24
来源:半月谈网

张馨 史泽华

冰级船“天佑”穿越北极,从北欧的童话王国丹麦抵靠中国上海;“世界的尽头”亚马尔半岛上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被誉为“北极圈上的能源明珠”,熠熠生辉;扎鲁比诺港、阿尔汉格尔斯克港等支点港口聚集了来来往往的货物……过去几年,北极地区渐渐热闹起来,这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远海运特运公司旗下的3.6 万吨冰级船“天恩”轮 王春/ 摄

静待开垦的处女地

千百年来,由于严寒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北极一直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区域。然而,它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诱人的短距离航线和科考价值,吸引人们不断探索。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科技进步,北极航道开发、能源勘探和科考活动稳步进行,建设冰上丝路成为可持续开发北极的重要路径之一。

2017年,中俄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实现了“一带一路”和北极航道的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强调,要参与北极务实合作,建设“冰上丝绸之路”。这将为冰上丝路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2020年7月15日,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作为冰上丝路的核心业务,北极航道为沟通北美、东亚和欧洲提供了最短距离的航线。以上海为例,与传统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航线相比,走北极航道的路程将减少3500多海里,航程缩短10多天,节省燃油约300吨,省时省钱。

北极航道通行的最大障碍,是常年的冰雪覆盖致使航行极其困难。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北极冰川融化、冰层变薄,北极航道的通行难度越来越低。同时,船舶制造技术不断精进,如中远海运特运公司的“天”字号冰级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些船舶拥有强大的破冰能力,不仅能在不超过0.8米厚的冰层中行进,而且装载量大,最大吊力达200吨,非常适合大型货物运输。按照目前发展态势,2030年,北极航道的通航期可能由目前的4个月左右扩展到半年以上,北极航线的实际利用率将大大提高。

冰上丝路将以全新的方式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作为全球贸易大动脉降低全球海运对传统航道的依赖。今年3月发生在苏伊士运河的“世纪大堵船”事件表明了航道多样化的重要性。一艘大货船的搁浅,导致苏伊士运河两端400多艘船舶拥堵滞留,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开发北极航道,有望让亚欧大陆多出一条“黄金水道”。

冰上丝路也是一条能源之路。北极拥有全球未开发石油储量的13%,未开发天然气储量的30%。北极圈的亚马尔半岛上蕴藏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过去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导致它难以开采。2018年,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从工程建设阶段全面转入生产运营和成本回收阶段。历时5年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北极航道承担了运输建材和液化天然气的任务,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单次运输量,使人们顺利用上了来自北极的天然气。亚马尔项目将能源开发和北极航道充分结合,对各国开发北极能源起到了引领作用。

同时,冰上丝路便利了沿线各国的文化和科技交流,产生极大的人文价值。过去几年,中国增加了极地科考次数,为扫清冰上丝路的技术障碍做出了重要贡献。“雪龙号”科考船的航行,覆盖了东北、西北和中央三条北极航道,对航道通行性、海雾等其他可能影响通航的气象条件进行考察,部署和维护了大量无人科考站。另一方面,中国、俄罗斯、芬兰、冰岛等国家加强了科考合作。

北极航道一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冰上丝路新形态

缩短航程和贸易周期,加快欧亚大陆一体化,促进能源开发和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科考工作开展……冰上丝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未来的发展仍然富有挑战性。

首先,冰上丝路始于中俄合作,但不止于中俄两国。随着相关经济利益汇集和累积,对北极地区提出要求的国家越来越多,瑞典、挪威、芬兰等国都曾表示愿意和中国加强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构建“蓝色经济通道”。北欧地区长期面临沿海及海上基础设施开发需求大而资金短缺的困境,有意借冰上丝路振兴本国经济,利用中国的基建技术促进互联互通。

同时,北极国家或近北极国家相继提出自己的北极治理战略,比如韩国的“新北方政策”、日本的“理想北极”,这些和中国的北极政策既有共性,也存在矛盾。这对未来冰上丝路如何优化合作框架、平衡各方利益、共享发展机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航道开发利用是冰上丝路的基础,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柱,能源开采则是重要组成部分,三者需相辅相成。然而,就现状而言,基础设施仍是短板,能源开采困难重重。

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合作需求巨大,但沿线建设依然薄弱。据统计,整条北极航线上超过一半的港口因为设备老旧、配套设施不足、救援能力不达标等问题无法正常运营。要想建好冰上丝路,需要对这些港口、气象观测站和航道标识进行更多投入。此外,港口要依托腹地发展,冰上丝路对接辽阔的远东陆地,后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同样存在气候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需要相关各方在互联互通方面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能源勘探方面,随着冰上丝路建设的深入,必须遵循绿色可持续原则,保持能源开采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避免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如果北极温度持续升高,冰川融化会进一步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国家的生存。北极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一旦出现原油泄漏,还可能导致许多珍稀物种灭绝,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北极环境十分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一旦遭到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最后,更深入地推动相关国家的产业和金融合作是冰上丝路面临的巨大挑战。“丝路基金”入股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打响了“第一枪”。但总体上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一带一路”金融机制与冰上丝路开发项目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未形成合力。另外,冰上丝路虽然穿越北极圈,连接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三个经济中心,但当前仍局限于俄罗斯沿岸的北极航道开发上。受合作领域较为狭窄、贸易体量相对较小等影响,冰上丝路与既有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之间,尚待形成有效的联动和对接。

过去数年,冰上丝路合作大幅拉近了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物理和心理距离,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示范样板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未来,深入发展的冰上丝路,势必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耀眼珍珠。(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