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美式“扔泥”文化污染中美关系

2021-03-08 10:27
来源:半月谈网

贾文山

“扔泥”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竞争中污蔑对手的做法。“扔泥”文化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如今,美国继承的“扔泥”文化从国内政治延伸到外交领域,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和国际社会和平稳定。

2020 年9 月,美国总统候选人首场辩论中,两名候选人频频打断对方并在言语上互相攻击,主持人多次调停争吵,维持秩序 刘杰/ 摄

美国政治中的“扔泥”文化

《芝加哥论坛报》2016年曾发文说,选举政治中的“扔泥”传统几乎与美国历史如影随形。美国“国父”们在政治竞选中大多互相谩骂过。

如1800年总统大选中,杰弗逊竞选代理人骂亚当斯为“暴君”,亚当斯的竞选代理人骂杰弗逊“心无上帝”,就连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夫人也参与过支持亚当斯反对杰弗逊的骂战,称杰弗逊为“人类最无耻的人”。

1804年上演的臭名昭著的阿伦·伯尔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决斗,是美国政党政治初期“扔泥”失控的一个极端案例。自那时起,“扔泥”现象便成为美国政治选举中既令人不齿又不可避免、既受舆论谴责又愈演愈烈的一大景观。

美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总统遇刺案,表面上与“扔泥”文化无关,实则密切相关。这些极端案例表明,美国选举政治中的“扔泥”现象,不过是其激烈的权力斗争的冰山一角而已。

政治候选人之间相互“扔泥”,是美国政党二元对立机制的必然结果。竞争是美国政治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核心规则。选举竞争就像体育竞技一样激烈,候选人为了营造更好的选情和赢得更多的选票,无所不用其极地抹黑对手。包括投放广告进行人身或观点攻击,通过媒体、游说团体等第三方代理人实施攻击,通过导向性民调营造舆论等。

其中,存在诸多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以点盖面、避重就轻之处,目的就是通过揭短影响对方选情和选票。比如,将年龄作为生理缺陷指责对手,如特朗普以“瞌睡乔”攻击拜登年老打不起精神;揭露对手能力不足(如过往政绩贫乏)、道德缺失(如特朗普称“诡计多端的希拉里”)、违法记录(如特朗普的偷税漏税、性骚扰、行贿受贿、包庇罪犯)等。

特朗普两次参加总统大选,把美国选举中的“扔泥”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他和竞选团队不仅散布多种阴谋论和假消息抹黑竞选对手、拒不承认选举结果,而且为了实施所谓“美国第一”的政治纲领,极力抹黑中国,不惜以极限施压的极端方式与中国在科技、教育和外交等方面“脱钩”。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特朗普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在任4年间通过社交媒体散布了2万多条谣言或虚假新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抹黑中国。

应对美国政客的“扔泥”攻击

美国的“扔泥”文化在传播议题上没有国际国内的区别、实质性议题与边缘性议题之分,一切任由政客及其团队根据政治需要来制定和实施,目的就是最大化地扩大支持者群体。

与之前的总统候选人相比,特朗普两次参与总统竞选时对中国“扔泥”的频度、广度和深度均史无前例。根本原因是特朗普集团把中国界定为所谓“美国第一”政纲的最大挑战者和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主要竞争对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2020年大选不仅是美国两党竞争总统的“党运之争”,而且被当作与中国竞争的“国运之争”。大选期间,两党不仅视对方为生存威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视作美国独霸地位的威胁。

这种以中国为核心议题、以全面污名中国为特点的美国总统竞选,在美国总统选举史和中美关系史上均属首次。而且这可能只是个开始,因为对中国进行全面污名的选举策略,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美国两党具体利益,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会塑造美国“民意”,影响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战略倾向。

尽管我们仍对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转向有所期待,但是寄望中美关系回到过去可能已成为奢望。未来4年,右翼保守的共和党人会继续污名中国并胁迫拜登政府强化对华竞争。面对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持续强化,中国应有所作为,避免“扔泥”文化持续污染中美关系和国际环境。

中国应进一步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和对外舆论引导机制,发起以反对污名中国、改善外部环境为目标的舆论保卫战。

首先,可以建立多主体、多层次、以文化交流和沟通为主题的公共外交团队。调动国内国际资源,举行分众式、多样化、创意性的交流沟通活动,防止反华民意在美国和全球继续恶化,提升美国不同阶层民众的知华程度,严防某些政客或组织误导民意、利用民意来反华。

其次,建议制定相关法律,对域外诽谤中国的组织与个人实施惩罚。美国国会众议院已接收反华法案366件之多,由此造成的中美间不对等、不公平的格局,单靠外交抗议或媒体反击是难以消除的。因此,可以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对污名诽谤中国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全面追踪,及时纠偏当事国民众的对华认知,必要时,对当事人和机构进行反驳或惩罚。

例如,代表田纳西州的美国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在社交媒体上谩骂中国历史文明,对此中国应予以谴责乃至法律惩罚,同时对支持她的选民和其他民众予以舆论引导。当然,需要严格区分国际人士或机构对华污名与善意批评,汲取国际友好人士的善意和有价值的建议,积极推动中外正常交流。(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