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欧洲反恐:我太难了

2021-01-08 15:00
来源:半月谈网
凌胜利

2020年底,欧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生数起恐怖袭击,一些国家随之提高恐怖袭击风险级别,欧洲民众在疫情之外又多了一层忧虑。尤其是对法国而言,过去5年,虽然法国挫败了61次恐怖袭击,但最近袭击事件接连发生,再次让人反思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反恐困境的症结。

法国警察在发生袭击事件的尼斯圣母大教堂前执勤

网络恐怖主义大肆蔓延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恐怖主义呈现出国际化、网络化和本土化相互交织的特点,更具有隐蔽性。一方面,恐怖组织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了遍布世界的网络;另一方面,恐怖组织通过网络宣传极端思想,使恐怖分子本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使法国与恐怖组织搏斗的战场从街道延伸到互联网,增加了反恐难度。

许多恐怖组织在国外建立基地,利用网络在欧洲招募追随者。实力强大的极端组织甚至成立多媒体中心,研发手机应用程序,运用各种包装手段宣传极端思想。

受极端组织网络宣传的吸引,近年来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的欧洲公民明显增多,有的被恐怖组织培养成为所谓“外籍战士”。比如,2014年9月~2015年9月,一年内欧洲地区“外籍战士”的数量就增加了一倍。一家国际反恐组织调查发现,欧盟境内存在约4000名“外籍战士”,其中法国是主要来源国之一。“外籍战士”返回欧洲母国后,成为策划并伺机发动恐袭的重要主体。

恐怖组织成员还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随时与其他极端分子保持联系,方便其策划并制造更多的恐怖活动。恐怖分子对网络的熟练运用,大大增加了欧洲乃至国际社会对恐袭活动的预防和打击难度。即使恐怖组织被消灭了,通过网络进行广泛宣传的极端思想仍在传播,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新的恐怖组织。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由此成为法国和欧洲反恐政策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恐资源相对不足

为了对恐怖主义犯罪嫌疑人进行监视,反恐部门必须配备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2008年金融危机后,法国经济不景气导致反恐经费缩水,反恐机构在人员和信息技术手段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支持。

总部设于巴黎的法国恐怖主义分析中心主管布里萨尔曾表示,理论上1名可疑人员需要25名情报人员全天候监视。目前在法国境内,大概有2000名公民与中东地区宗教极端组织有联系,有近4000人被法国政府认定为激进分子。如果对所有涉及恐怖活动的人员进行长期监控和追踪,仅靠现有反恐力量远远不够。

由于人员缺失和技术支持不到位,法国反恐机构近年来情报研判频频失误。例如,在巴黎2015年“11·13”特大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法国情报部门曾收到来自伊拉克高级情报官员的急件,警告称“伊斯兰国”正在筹划对法国实施恐怖袭击。此外,法国反恐官员在2015年8月从一名由叙利亚回国的男子处得知极端组织正在策划针对法国的恐怖袭击,目标可能是音乐厅等场所。但这些信息并未引起法国情报机构的重视,每天超量接收的类似情报早已让他们见怪不怪。

因资金不足、反恐人员缺失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工作人员长期反恐产生的心理疲劳。持续的反恐警戒状态,长期紧绷的反恐神经,日复一日的巡逻排查,很容易使一线反恐人员感到身心俱疲,有些人甚至选择了自杀。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至今,法国有超过535名警察和宪兵自杀。

移民政策陷“两难”

法国一直倡导实行“身在法兰西,便为法国人”的共和同化政策,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21世纪之前,这个政策在法国确实运行良好,对于外来者,法国人满怀信心,张开双臂接纳他们。可近年来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经济普遍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极右思潮和种族主义势力在欧洲卷土重来,穆斯林移民和移民二代逐渐被边缘化。

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法国6700万人口中,有7.5%信仰伊斯兰教,成为欧洲大陆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成为法国第二大宗教。生活在法国的穆斯林普遍较为年轻。因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再加上大部分人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水平与当地人有较大差距,因而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穆斯林青年,需要社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法国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一味宣扬空洞的“普世价值”显然难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这些穆斯林青年,不仅自身容易走向激进和极端,还可能为外国恐怖分子进入法国和藏身提供便利。

从近些年法国发生的恐怖袭击活动来看,一些恐怖分子以难民身份混入法国也是隐患所在。据调查,在法国,平均每100个难民中就有2个“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混入其中。但是,签署了申根协定的法国,一般情况下不能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边境管理政策。

面对恐怖主义威胁,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从资源投入、法律完善、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加强了反恐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网络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移民政策的两难与潜在的族群冲突,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欧洲的反恐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