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亲历记事之三
英国:从佛系抗疫到全国禁足
半月谈驻伦敦记者 张家伟
4月以来,英国迎来温暖明媚的天气,这对喜欢追逐阳光的英国人来说是莫大诱惑。但疫情阴影下,人们还需要继续禁足。截至4月16日,英国死亡病例数已逾1.2万人,疫情未见缓解。政府也在质疑声中放弃了原本淡定的佛系抗疫做法,转而采取更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4月13日,空旷的英国伦敦皮卡迪利广场 蒂姆·爱尔兰 摄
首相中招一度打击信心
为了给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打气,英国政府通过社交媒体组织了几次全国民众在阳台上一起为医护人员鼓掌打气的活动,并且无论是病毒检测还是防护装备,都优先供应给医护人员。
然而,疫情肆虐下不少医护人员还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面对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英国政府一开始坚持采取的宽松抗疫措施成了众矢之的——疫情初期政府应对消极,甚至迟迟不宣布禁止大型集会和关闭学校等,仅建议民众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民众普遍没把建议当回事:一到周末一些景点或海滩上还是有不少人;那段时间,半月谈记者住处附近的咖啡馆里,也还能看到不少老人坐在里面聊天,尽管政府一再强调他们属高危人群。
在疫情发布会上多次称英国能战胜疫情的首相约翰逊一度确诊感染并住进重症监护室,查尔斯王储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这无疑是对英国抗疫信心的一大打击。事态严重之下,为安抚国民,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罕见地发表公众讲话。
眼看初期政策不行,政府才正式出台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包括勒令所有餐馆、酒吧、电影院、健身房等营业场所关闭,学校停课等。
表面上,英国的确诊数字以及死亡病例数相对疫情严重的地区还没那么严重,但实际上,英国确诊人数上升趋势明显,同时检测跟不上、一线急需的呼吸机和保护装备不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群体免疫引发巨大争议
英国政府此前发布的应对疫情规划包括4个阶段:遏制、延缓、研究、缓解。随着本土病例数达阶段新高,英国政府3月12日宣布,该国抗疫已从“遏制”进入“延缓”阶段,目标是尽可能降低疫情影响,并推迟疫情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降低卫生系统的诊疗压力。
3月13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群体免疫策略,认为可以让大多数人感染新冠病毒,以最终产生群体免疫效果。该策略在英国乃至全球引发巨大争议。英国卫生大臣马修·汉考克3月15日澄清说,群体免疫并不是英国政府防疫计划的一部分。
从3月18日起,英国陆续关闭学校、餐馆、酒吧等场所。约翰逊3月23日宣布了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当晚开始实施禁足令,除购买生活必需品、就医、户外锻炼、绝对必要的通勤外,所有人必须待在家中。
从最初不愿采取过多限制措施的佛系抗疫,到如今实施全国禁足令,英国政府的抗疫策略也在不断调整中。
洗手液比口罩更抢手
英国应对疫情中另一争议点是口罩的使用。
这其实也不单单是英国的问题,不少西方国家在疫情发生后很长时间里都不建议公众使用口罩,现在一部分国家的态度已开始转变,不过英国至今仍坚持认为普通人最好的预防方式是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而不是戴口罩。
伦敦大学学院的米志付博士是在英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他告诉半月谈记者:“英国人普遍认为患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这主要是由政府和媒体的宣传造成的。政府给民众传达的信息是‘患者戴口罩,普通民众保护自己就勤洗手,戴口罩的作用不大’。因此,在英国洗手液比口罩更抢手。”
英国一些专家也持这种观点。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的高级临床讲师汤姆·温菲尔德博士说,目前并没有太多证据显示在医疗场景以外的地方使用口罩或手套能有效避免感染新冠病毒,但有足够多的证据显示勤洗手可有效预防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不过随着疫情加重,半月谈记者看到路上戴口罩的英国人已逐渐多起来,尽管不少人仍选择不戴。
海外疫情亲历记事之四
伊朗:制裁之下开启“特别新年”
半月谈驻德黑兰记者 陈霖
时近中午,政府的喇叭声又在楼下响起,提醒居民不要外出,做好防护,这是德黑兰近两个月来的常态。每年3月20日前后是伊朗最重要的传统佳节——诺鲁孜节(即伊朗新年),今年这一新年假期由于疫情影响有所延长。俗话说,新年新气象,但这个新年的开头,对伊朗人来说,有些艰难。
3月20日,伊朗新年诺鲁孜节,德黑兰街道空旷 艾哈迈德·哈拉比萨斯 摄
德黑兰的超市见闻
半月谈记者在德黑兰的家中偶尔能听到外面汽车的鸣笛,窗外,邻居正在自家院子里踱步。屋子里的电视播放着最新的疫情数字和伊朗官员的讲话,在这个逐渐复工复产的时期,政府不断鼓励着民众的信心,同时也呼吁大家避免非必要出行。
随着伊朗社交疏远计划的出台,政府关闭了各类人流密集场所,不管是街边小馆还是星级饭店,一律取消了堂食,改做外卖生意。几乎每家餐厅门口都可以看到一排排送外卖的电动车,车后座上五颜六色的储物箱表明他们来自不同的公司。伊朗人一般家庭成员比较多,从餐厅出来的骑手手里都举着两三个大袋子,一股脑儿塞进储物箱中,之后沿着空荡荡的马路绝尘而去。除了餐厅,超市里也能见到骑手的身影,和国内一样,伊朗的外卖骑手也有着超市代购的业务。
在首都德黑兰,半月谈记者以前去超市采购都会常备三明治和冷藏三文鱼,这两种食品兼具烹饪方便和能保存较长时间两大优点,是独居者的佳选。但政府呼吁居民居家隔离后,这类食物和口罩一样抢手,很快被一扫而光。
在超市,半月谈记者看到售货员把10余箱加热即食的速食食品码上货架,而不远处的冷冻柜里,大量的半成品菜肴取代了新鲜的鱼虾。这些速食食品几乎涵盖了伊朗大部分的日常菜式,其繁多的花样有点超出记者的想象。超市里新鲜蔬菜和水果区域每日货品不断更新,价格也和之前相差无几,政府也一再强调,政府储备的生活物资十分充足,让居民不必担心。
超市收银台前码放着一排排便携式洗手液,看上去很像国内治嗓子疼的喷雾,因为消毒液产量不足,伊朗政府索性将消毒液拆成这种小型独立包装,分开销售。
学生学习靠网课
在社交疏远计划期间,伊朗学生也和中国学生一样,通过网课和自习继续学业。
居住在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哈萨尼自学校停课后就回到老家,她上次出门还是3周以前和爸爸妈妈一起采购食材。现在全家几乎除了超市哪里都不去。
停课后,伊朗教育部门很快组织起学生通过网课和自习来继续学业,每天的课程都足够令哈萨尼感到忙碌,闲暇时间几乎都在看书。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社交的人,现在的生活对我来说也不赖。”她说,不过很多同学在家里已经快憋不住了。哈萨尼希望这样的日子赶快过去,她更喜欢在课堂里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
美国制裁给抗疫添堵
伊朗的疫情在中东国家中属于相当严重的。美国的长期制裁本就让伊朗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应对危机能力不足,疫情暴发以来美国还不断加大制裁力度。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多次声称,美方将通过切断伊朗获取资金的方式,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有分析指出,美国在伊朗面临疫情威胁之际还要加大制裁力度,意在以制裁和疫情的双重压力迫使这些国家就范,达成美国的政治目的。
伊朗学生日前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名信中写道,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卫生和经济系统实施制裁,这些“非人道政策”阻碍了新冠肺炎患者获取所需药物的途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指出,针对伊朗的制裁影响人们获得基本药物和医疗设备,包括医务工作者需要的防护设备。
虽然美国政府多次表示涉人道主义物资不在制裁清单上,但《华盛顿邮报》3月30日刊文指出,美国财政部批准伊朗进口食品和药品的渠道程序非常繁琐。
未来,伊朗要渡过这些难关,仍面临很大困难。
海外疫情亲历记事之五
非洲:携手中国共同抗疫
半月谈驻内罗毕记者 白林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非洲也未能幸免。自2月14日埃及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两个多月时间,疫情已蔓延至非洲50多个国家。由于非洲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比例大,抵御灾难能力相对较弱,疫情在此暴发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债务风险、经济衰退等后果更令人担忧。正因如此,非洲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亟需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抗击力差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非洲国家也在展开积极自救和统一行动。但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条件不容乐观。
半月谈记者所在的非洲国家肯尼亚,约有1000万人住在贫民窟,约占肯尼亚总人口的21.2%。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堪称国际化都市,也仍有约36%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在疫情和贫困双重打击下,他们的日子比较难过。
在人口稠密的贫民窟里,人们每天排长队取水或使用公共厕所,保持社交距离和强制隔离几乎不可能。这里的人们没有足够的饮用水和做饭用水,更别提洗手用水。更糟糕的是,一些人家里的食物已经“弹尽粮绝”,孩子们嗷嗷待哺,甚至沦落成乞丐。
贫民窟里的中年妇女贝蒂过去40多年里靠卖木柴为生,平均每天收入30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20元),靠此勉强维生。往常她和贫民窟的姐妹们主要将木柴卖给小旅馆,但由于疫情,政府关闭了部分小旅馆,买家少了,贝蒂也几乎没了收入。
和贝蒂一样,住在拥挤、脏乱贫民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临时工或是从事小买卖,他们没有积蓄,必须每天出门干活才能养家糊口。如今,钱没得挣,他们中的许多只能从垃圾箱里捡吃的。
此次疫情对肯尼亚冲击最大的行业包括旅游业、酒店业、生鲜农产品行业和花卉种植业等,大量员工因此被迫失业。
不仅如此,肯尼亚还有40多万难民,是非洲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国际难民组织警告,难民面临的风险非常大,人道主义供应链可能受疫情影响而中断。
携手战“疫”
在非洲受疫情影响的艰难时刻,中国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3月16日晚,马云发布微博称,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将向非洲54国每一个国家捐赠10万个口罩、1000件防护服、1000个防护面罩及2万个检测试剂盒,并将与非洲各国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新冠病毒临床治疗网上培训资料,支援非洲防控疫情。
这是中国援助的一个缩影。中国官方、企业、民间组织都在向非洲提供急需防疫物资。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张益明3月18日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向纳米比亚卫生部捐赠了1000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在非洲投资的华坚集团3月21日向非洲八国捐赠防护服7000套、KN95口罩8.3万只、一次性外科口罩108万只等防护物资……
津巴布韦华人企业帮助升级改造了当地新冠病例定点医院——哈拉雷威尔金斯医院。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副市长埃诺克对此表示感谢,他说:“得知医院升级改造项目能在10天内完成,我们感到震惊,不可思议的速度令人惊叹。”
中国还同非洲国家举行专家“云会议”,围绕疫情发展特点、防控治疗经验,中方专家细致地解答了非方提出的各类问题,受到高度评价。
在人心慌乱、谣言漫天飞的时候,中国在非洲运营数字电视的传媒集团四达时代不仅运用自己的媒体平台优势发布疫情信息,还在客户端上开发了自我评估系统,以帮助用户评估患病风险。同时,四达时代在卫星电视上推出《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报道》《国际疫情动态综述》《防疫知识宣传》等栏目,全方位回应非洲人民关切,指导非洲民众用科学防疫。
中国援助对非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中国与非洲的兄弟之情也将在携手战“疫”中升华。
(编辑:赵一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