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组阁频频“难产”,以色列怎么了

2020-03-27 11:42
来源:半月谈网

郑东超

3月2日,以色列继去年4月和9月之后,迎来第三次议会大选,这一次选举的结果与此前两次大同小异,仍未有单一政党得票过半,组阁再陷“难产”。虽然,以色列总统里夫林3月16日授权蓝白党领导人甘茨组建新一届政府,但其组阁前景仍不明朗。不到一年时间,以色列先后3次进行议会选举,结果总是一度尴尬,这让人不禁要问,以色列怎么了?

“难产”的制度源头

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议会议员共设120名,任期4年。政党进入议会的门槛较低,获得3.25%以上选票便可,获议会议席一半以上的政党可单独组阁,数个政党联合攒票,冲破半数关,亦可联合组阁。

以色列政党进入议会的门槛对不少小党或新党而言并非遥不可及,这些政党有特定支持群体,代表特殊群体利益,因此选民流动性不强,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足以让一些小党进入议会参政。而这产生的一个后果是选票分流严重,大党票仓受到冲击,所以常常得票最多的政党票数也不会过半。

这是以色列政党碎片化的一个重要制度根源。在这种政治模式下,以色列出现了世界政治史上比较罕见的现象:从未有一个政党横扫政坛、独领风骚,单独组阁。

最近3次议会大选每次都有30个左右的政党参加,呈现出大党不大、小党不小的特点。以3月2日议会选举为例,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获得36席,中间党派蓝白党获得33席,两大政党均未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半数以上议席。

同时,政党间掣肘严重,这也是以色列去年4月和9月组阁失败的重要原因。两大政党利库德集团和蓝白党分属右翼政党和中间派政党,拥有明显不同政治立场,特别是在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去留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

“一大+多小”也是可选择的联合执政模式。利库德集团和蓝白党都有各自盟党,但它们的席位联同盟党席位相加仍难以突破议会席位过半的“关口”,以色列政党碎片化可见一斑。这种情况下,摇摆小党成为两大政党拉拢的重点对象,但一些小党或不愿与大党为伍,或不轻易表态,待价而沽,政党力量平衡格局始终未被打破。

民意撕裂严重

以色列政斗激烈与社会民意分裂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以色列社会沿着政见、族群、信仰和阶层边界裂化严重。其中,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在此次大选中,民意的分裂集中在“中东和平新计划”、议员司法豁免权以及服兵役制度上。

今年年初,美国公布“中东和平新计划”,该计划近乎一边倒地照顾以色列利益。美国在以色列大选胶着节点公布计划,用意颇深,是有意为内塔尼亚胡助选。协议一出,引起两极化反应,几乎所有以色列人欢呼雀跃,而阿拉伯人群情激愤。在以色列,阿拉伯人是较大族群,数量占总人口20.9%,是不能小觑的大选力量。以色列多数政党在对巴勒斯坦实施强硬政策上有高度共识,而代表阿拉伯人的阿拉伯政党联盟“联合名单”党作为此次议会大选的第三大政党,其立场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在此次大选中,各方对议员司法豁免和服兵役制度的争论颇引人关注。中右翼政党希望议员获得豁免权,拓展更多施政空间。左翼政党要求强化司法独立,不允许存在法外之地,以利用司法力量约束和制衡右翼政治力量。在服兵役方面,以色列实行强制征兵制,但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享受豁免。“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党要求强制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服兵役,遭到犹太教极端正统派强烈反对。

新因素左右选情

与以往相较,3月的这次大选选情复杂,还受新的因素影响。首先是内塔尼亚胡深陷贪腐案,本来其擅长搞经济,得到多数民众认可,获得特朗普政府力挺,继续连任优势明显。但因被指控受贿、欺诈和背信,导致形象受损,人气下跌,这对选情造成较大影响。

其次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疫情可能“助攻”加快组建联合政府。面对疫情,以色列已接连宣布一系列硬核举措进行应对。利库德集团和蓝白党在组建联合政府上立场也有所松软,双方都表示愿意商谈,组建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存在。由此,以色列不大可能举行第四次议会大选。

以色列议会大选演变成漫长马拉松,这在多党制的政治环境下也许稀松平常。但实际上,无休止的低效选举造成了大量损耗。政治制度设计、政党碎片化、民意分裂化等多重因素环环相扣,重重叠加,综合影响着以色列的政治生态。(作者单位系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