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驻东京记者 高红 杨汀 钞文
医患关系在各国都是一个棘手问题,日本也不例外。不过,日本推出一系列制度化的应对措施,有效缓解医患矛盾,最大限度降低医患冲突发生的可能。
全民医保,制度健全
日本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健康保险范围内疾病的诊疗费用,大部分由医保承担,自付比例根据年龄和收入确定。通常,出生至6岁3个月自付20%,6岁4个月至69岁自付30%,70岁至74岁自付20%,75岁以上自付10%。在一些富裕的自治体或希望提高人口出生率的自治体,12岁以下可享受免费医疗。医保制度还包括一项“高额医疗费”制度,对每人每月的医药费个人负担部分设置上限,平均约为9万日元(约合5800元),超出部分由政府承担。
在日本,凡医院用药和设备,都列入医保范围。大多医院实行医药分离,医生开完处方后,病人拿着处方去专门的药店拿药,有效杜绝了医生为多拿钱而故意开贵药的行为。
资源配置合理,服务质量高
主管医疗福利事业的日本厚生劳动省会根据日本各地人口分布结构,对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为融洽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条件。日本医生平均每人每天接诊数约为20人,这保证了医生和病人充分沟通的时间。
在日本,不论贫富贵贱,人们都能平等接受治疗。此外,医疗服务无地区差别,可选择异地就医。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已建立起全民“先看病后付钱”的医疗体系。如果公民突遭意外,被送到医院后,即使其身份不明确、没有带钱,医生也会救治;如果事后病人实在没钱付医疗费,还可以到当地政府申请生活保护,享受免费医疗。
1995年日本成立医疗评估机构,对所有医院进行综合评分,并在网上公布结果,督导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服务。日本的都道府县和部分市区还设立了医疗安全支援中心,由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提高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信赖度。
医疗机构为赢得口碑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手术前,日本医生会用很长时间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保证相互理解。病人住普通病房不用缴纳住院费,只有住单间等高级病房才会加收服务费。病人住院期间,不允许家属陪护,病人若需如厕、洗澡等,护理工作全由护士或看护助理完成,服务贴心周到。
分级诊疗,介绍机制畅通
日本私人医院和诊所的服务和治疗水平普遍较高,在大部分私人医疗机构看病,费用也可走医保。
日本医师准入制度极其严格,医生考取执照后会先去国立或公立大型综合医院里工作10年以上,才敢出来开诊所。因此,即便是小诊所,医师的整体素质也非常高。
私人医疗机构与国立、公立大医院之间形成互相介绍患者机制。私人诊所会把治疗不了的患者介绍给大医院,并且在介绍信中写明患者病情和平时就诊情况。大医院也愿意接受私人诊所介绍来的病人。大医院医疗资源宝贵,住院患者一般留院治疗10至12天,若需继续治疗,往往会被介绍到慢性病医院或私人医疗机构。
积极应对纠纷,有章可循
《日本经济新闻》原编委山形健介对半月谈记者说,这几年日本的医疗官司每年都有800至900起,引起纠纷的多是医疗事故和过多收取医疗费问题。山形健介介绍,当前全日本医生的行业协会日本医师会制定了很多指南,致力于减少误诊和过度诊疗。
在日中医学交流中心工作的张汉园说,日本医疗法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时,医疗机构必须首先向患者家属说明,然后迅速报告医疗事故调查支援中心,并在院内组织事故调查委员会开展自查。为确保调查中立、透明、公正,医疗事故调查支援中心会介绍外部调查员参与调查。日本重视通过法律手段协调医院关系,让医疗事故的解决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