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驻开罗记者 涂超华 吴丹妮 李碧念
美妙的旋律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飘扬,从《天路》《甜蜜蜜》到《泡沫》,一曲曲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打动人心。若不是半月谈记者亲眼所见,仅凭声音很难判断出这些中国流行音乐是外国人在演唱。
这是不久前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演出的一个场景,一支来自埃及的乐队演绎着别有风味的中国歌曲。这些乐队成员的投入和热情,生动展现了这样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埃及年轻人正在接触、学习汉语,并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埃文化的交流互鉴,正在不断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
在埃及首都开罗,诗雨接受记者采访 邬惠我 摄.jpg
中国影视剧引埃及民众共鸣
近几年,随着一些中国影视剧的热播,中国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普通埃及人的生活,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国电视剧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父母爱情》《媳妇的美好时代》……一系列制作精良的中国电视剧成为埃及观众全面了解真实中国的窗口,中国的形象在他们眼中更加鲜活。
今年初,在埃及国家电视台播放的阿语版中国电视剧《欢乐颂》就引发了“追剧风潮”。25岁的罗阿·娅西尔每晚都会准时打开电视收看,并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部中国电视剧:“喜欢看《欢乐颂》里中国女性为生活奋斗的样子!”
此前,埃及国家电视台第二频道播出的阿语版中国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成为当年该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阿语版的《父母爱情》在播映后,收视率比该台同时段的平均收视率高出一倍以上。
为这些中国影视剧进行阿语版配音的埃及振动配音工作室负责人阿什拉夫·哈米德对半月谈记者说:“正是因为埃及人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有很多共鸣点,中国电视剧才如此受欢迎。”
学汉语助埃及青年追梦
与阿什拉夫·哈米德的感受一样,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开阔了许多埃及青年的视野,为他们打造了一个改变命运、追寻梦想的舞台。
“当主持人宣布我获得了全球总冠军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埃及姑娘诗雨在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结束后对半月谈记者这样说。
今年8月,诗雨一举拿下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总冠军,并被授予“汉语之星”和“汉语大使”的称号。
“回到埃及时父母去接我,他们在机场唱歌跳舞,非常开心!”诗雨说,刚上大学时,她的父亲从未来就业角度考虑,建议她学习中文或者日语,她选择了中文。但由于中文和阿拉伯文差异很大,刚开始学习时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我们班有很多人换专业,但我性格比较倔,相信再难也难不倒我。第一个学期之后,我的成绩是班里第一,从那时起我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之后,诗雨去了山东大学交流学习,并到中国江西的山区支教,在中国的时光让她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并亲眼见证了中国山区的发展。
“学习中文是我生活的转折点。”今年,诗雨通过了新汉语水平考试六级,获得了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她说毕业后希望回开罗大学当一名中文老师,自己向往这个职业,相信当一名中文老师,会带她领略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来自中国驻埃及使馆的数据显示,埃及已有16所高校设立中文系或开设中文课程,有2所孔子学院和2个独立孔子课堂,汉语专业在读学生逾2000人,每年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各汉语教学点接受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训的学员有近万人次。
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表示,中埃两国各领域合作步入提速发展时期,今后除不断深化两国政治交往和务实合作外,还要着力在人文交流上下功夫,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埃及各界讲好中国故事,让埃及民众更多地听到中国声音,更深入了解中国的政策理念和历史文化。(刊于《半月谈》2019年第22期)编辑:赵一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