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今年中国最后一场大型主场外交活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圆满落下帷幕,累计意向成交达578.3亿美元。在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中国主动开放市场、拓宽世界各国向中国出口渠道的做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所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世界:从本土展会到国际会展
之所以说进博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是因为迄今为止国际知名的国家级展会最初均以扩大出口为目标。而进博会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以举世闻名的世界博览会为例,它起源于19世纪早期英国举办的“艺术社会”展览会,当时邀请了众多设计精良的本土制造商参展。之后,为了突破本土范围,将本国的优良产品推销到世界,才促成了1851年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也称万国工业博览会)。其目的在于展现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因而成为英国制造的一道独特景观。伦敦首届世博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英国不仅赢利18.6万英镑,而且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成果和无限前景,证实了一个在当时很超前的理念,即由单个国家主办的世界博览会可以全面地推动人类进步,由此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纪元,加速了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国家级博览会走上了国际会展业的道路,各种综合或专业性展会成为展示最新经济科技成果的交流平台。在专业性展会中,最有名的是二战后诞生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它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博览会,号称“全球工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陷入困境。西方世界认为使德国经济恢复的最好方法就是向外界展示他们生产的货物。为了使企业家、工人和政治家看到经济复苏的希望,汉诺威市政府决定于1947年8月举办展览会,展出适合出口的“德国制造”产品,于是诞生了第一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该展会1950年易名为“德国工业博览会”,1961年再次更名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逐步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济交流平台。
上述两个国际展会均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本土展会,起初的目标主要是向世界展销本国优秀产品,此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品展示平台,为参展企业提供了众多潜在客户,增进了双方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会展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功不可没。
中国:
从“一展谋出路”到“一展汇全球”
中国会展业的源头首推1957年诞生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作为中国会展业“长子”,广交会当时肩负着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为国家出口创汇的双重任务。改革开放前,广交会是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为新中国打破封锁、开拓对外贸易渠道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60余年的发展,广交会已发展成为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综合性展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2007年举办的第101届广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从“出口”到“进出口”,一字之差,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双向交易平台,这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必然结果。而11月份举行的首届进博会,进一步成为中国从“中国制造卖全球”向“中国市场买全球”转型的标志。
从“一展谋出路”到“一展汇全球”,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前所未有的强大信心拥抱世界。
进博会:惠利各方的共赢选择
中国敢为天下先,首创进博会,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密切相关,更反映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正如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所言,搞进口博览会是有门槛的,需要一个国家既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有足够的国际支付和物流能力。中国已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中国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已经成为助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储备金额超过3万亿美元,这是位居第二位的日本的外汇储备的两倍多,几乎相当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经济规模。正是因为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中国才有能力、有底气在家门口为外商设摊,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全球”。此外,中国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且快速的物流体系,也有能力为进口产品的运输保驾护航。
中国首创进博会,是一个惠利各方的共赢选择。一般而言,出口是为自己,进口是帮别人。进博会上,中国打出了“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彰显了中国希望通过扩大进口,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决心。这种共享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珍贵。中国40年经济发展积累起来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以助力这些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平衡发展。
中国首创进博会,也打开了一扇进一步向他国学习的窗口。进博会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尖端技术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遇,也为外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机。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吸引外国先进技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更有利于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中国首创进博会,彰显了中国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坚持自由贸易的大国担当。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和主要风险来源。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仅会使人们对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失去信心,而且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更多国家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打乱世界经济复苏的脚步。在此背景下,中国举办进博会的创举,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倪月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