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国际>正文

上合组织五年成绩斐然

2018-06-07 09:33
来源:瞭望

青岛峰会是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元首峰会,也将成为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

6月9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届时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领导人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及主席国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话上合组织未来。此次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元首峰会,也将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

顺应历史潮流快速发展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上海五国”。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为解决边界问题和加强边界地区的军事互信,建立了“上海五国”机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领导人定期举行会晤,本着平等合作、对话协商的原则,中国与四国妥善解决了复杂而敏感的边界问题,使边界地区由原来的紧张对抗区变为友好合作区。中国与四国的友好合作也得以快速发展。

“上海五国”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复杂边界问题的成功经验,使各国领导人认为有必要将这样的对话合作机制化,“上海合作组织”应运而生。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领导人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言强调,“上海五国”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几年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发扬光大。上合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合组织作为新型国际组织,“上海精神”是其核心,也是上合组织有别于传统地区组织的标志。首先,成员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上合组织在通过决定时奉行协商一致原则。其次,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开放原则,这明显有别于北约等军事结盟组织。第三,“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谋安全”,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问题,通过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上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冷战结束后人类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传统文化各异的国家通过互尊互信实现和睦共处、团结合作的巨大潜力。因此,尽管上合组织成立仅17年,是个相对“年轻”的地区组织,但已取得巨大成就,其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周边外交,着力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五年来上合组织成就斐然,为未来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不断完善影响力持续上升

上合组织成立后,“上海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力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一些国家纷纷提出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上合组织。随着国际形势和上合组织本身的发展演变,扩员提上日程。

2014年9月举行的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上,成员国一致通过《给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地位程序》和《关于申请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范本》修订案,标志着正式打开本组织扩员大门。2015年7月,乌法峰会通过关于启动接收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程序的决议,并接纳白俄罗斯为本组织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为对话伙伴国。

2017年6月举行的阿斯塔纳峰会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这是上合组织首次扩员。上合组织自此形成八个成员国、四个观察员国和六个对话伙伴国的组织结构,另外还有一些国家提出成为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现在,上合区域的18个国家占全球人口的45%,经济总量和贸易额分别占到全球的26%和34%,上合组织已成为全球人口最多、地域最广、潜力巨大的综合性区域组织。

与此同时,上合组织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出台了多部基础性的法律文件,为成员国开展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上合框架下,已建立起不同层级的定期会晤机制,主要有:元首理事会,是上合组织最高领导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例会,负责研究本组织的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和基本方向;政府首脑理事会,主要讨论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本组织的预算;外长理事会,主要是筹备元首理事会。此外,还有安全会议秘书会议、国防部长会议、最高法院领导人会议、总检察长会议、经贸部长会议、交通部长会议、文化部长会议、教育部长会议、卫生部长会议等诸多定期会晤机制。

上合组织框架下还设立了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两个常设机构以及银行联合体和实业家委员会两个非政府组织。此外,上合组织还不断加强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独联体、集安条约组织、东盟、经合组织、亚信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

安全合作有效维护地区稳定

近年来,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区发展与稳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政治互信,共同协调立场,努力维护地区稳定。

上合成员国主张进一步巩固《联合国宪章》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成员国认为,应当在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原则基础上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十多年来,上合组织在保持地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但中亚各国政局基本保持稳定,经济稳步回升,形势不断向好。尤其是原本因水资源开发、边界问题而紧张的中亚国家间关系也明显改善,各国互动明显。中亚国家改善关系有多种原因,但“对话协商、共同发展”等上合理念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安全合作始终是上合组织合作的重点。2001年6月,早在“9·11”事件之前,上合组织第一次元首峰会就通过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成员国商定将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加强合作。近年来上合组织不断深化安全合作,并取得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而且,反恐安全合作逐步进入法律化规范化轨道,会议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地区反恐怖机构发挥重要协调作用,各成员国执法力量定期举行联合反恐演习。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成员国签署反极端主义公约的重要倡议,2017年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通过该公约,进一步夯实了上合组织执法安全合作的法律基础。

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执委会主任瑟索耶夫介绍,2013年至2017年,上合组织成员国有关机构共制止600多起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犯罪活动,摧毁了500多个武装分子培训基地,抓获2000多名国际恐怖组织成员,缴获1000多件自制爆炸装置、50多吨爆炸物、1万多支枪支及100多万发子弹。2016年至2017年,成员国共屏蔽10万多家网站,这些网站共登载400多万条宣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信息。此外,上合组织还在打击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边防等领域取得重要的合作成果,保障了地区安全。

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并出席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期间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倡议。在比什凯克峰会上,习主席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与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有责任把“丝路精神”传承下去,并提议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基础设施、贸易、金融、能源和粮食等方面加强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也为上合组织加强多边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在互联互通领域,在中方大力推动下,2014年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签署《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该协定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在经济领域达成的涵盖所有成员国的首个政府间合作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的交通互联。在贸易领域,多年来中方不断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强成员国之间在海关、质检、运输等各领域的合作。在金融合作方面,2014年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上,中方决定向成员国提供50亿美元贷款,用于项目融资。在中方提议下还成立了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方还持续推动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融资机构,以支持成员国之间的多边经济合作项目。

此外,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尊重多样文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为夯实成员国之间睦邻友好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中方不断推动上合成员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中国政府到2022年前将为其他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邀请1万名孔子学院师生来华研修。目前,越来越多的中亚国家年轻人来华留学进修,仅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数量就超过1.5万人。2007年,还成立了上合组织大学,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旅游合作是近年来的合作亮点,目前俄罗斯和一些中亚国家都简化了对中国游客的签证手续,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将上合组织成员国作为旅游目的地。此外,成员国在智库交流、媒体对话、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多年来,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在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上合组织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主体和建设性力量,已成为21世纪国家之间和区域合作的典范,有力维护了地区安全,推动了地区发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上合组织作为新型的国际组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以更高的全球视角、更大的历史责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执行所长 丁晓星)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