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句容: 绘就全域旅游时代山水景城画卷

2018-12-12 00:06
来源:半月谈网

 茅山九霄万福宫

句容古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独特的“山水林田湖”的地形地貌,是江南不可多得的适合旅游发展的一块福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和历史、人文积淀,旅游业一直是句容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较早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目前,全市拥有3A级以上景区8家(其中5A级景区1家)、国家级森林公园1家、国家级湿地公园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8家、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35家(其中首批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2016年2月句容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对照创建要求,集中精力抓重点、攻难点、育亮点,狠抓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句容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有力、进展良好,据统计2018年1-6月份来句容游客989.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39%;旅游总收入111.45亿元,同比增长14.27%。

 

宝华山(张成军摄)

坚持高点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句容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建设工作,把全域旅游作为句容市的“三张名片”之一,坚持用“五个一”统筹推进:“一个理念定位”,把旅游作为句容市“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最佳聚焦点。“一个规划引领”,聘请浙江大学专业团队为句容市编制了《句容市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按照“景城、特色镇、美丽乡村”三个层级,把句容全市域当作一个大景区,当作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建设,同时做到与“十三五”规划、行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有机衔接,明确了句容旅游的发展方向。“一个方案实施”,市委出台了《句容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年度责任分解,明确了当前全域旅游创建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一个考核激励”,强化了全域旅游创建的综合考核,在市委、市政府对各镇、部门的年终考核中增加旅游工作权重,同时增设“重大突破奖”,依据全域旅游创建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实行单独奖励,激发了全市创建工作热情。“一个平台导向”,优化重组“句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旅游产业基金,进一步强化市场化导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PPP模式等方式参与景区与旅游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新格局。

 

画里西冯“醉”金秋  (杨志国摄)

坚持项目为王,夯实产品支撑

一是核心项目引领。全域旅游凸显了句容市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句容逐渐成为旅游资金汇聚的热土。句容市适时而动,加大重点项目突破攻坚,突出优势、核心项目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多元产品体系,打造旅游的“吸引物”和“引爆点”。2016年,句容市先后有千华古村、茅山半岛涵田度假酒店、崇禧万寿宫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迎客。2018年上半年,总投资1050亿的省重点项目-恒大童世界落户句容,成为了句容乃至镇江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文旅项目。另外,总投资260亿的赤山湖五大IP休闲度假项目、200亿的茅山康养旅游综合体项目,100亿的边城体育康养小镇项目等体大、质优的项目纷纷签约落户。句容市建立专门的跟踪服务团队,以“店小二”的精神,做好项目服务工作,推动旅游项目的大干快上。另一方面,句容市也正在积极寻求合作,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集聚资金、资源提升旅游设施水平。

二是产业融合拓展。句容南道北佛,高效农业、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众多,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基础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产业融合,强化“旅游+”的联动机制,开发了新业态旅游产品、激发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潜力。“旅游+农业,提升了富民效益”。依托句容市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大力推广农业生态观光、农耕农事体验、四季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模式,通过举办“草莓节”、“樱花节”、“葡萄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把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农民变成了旅游项目经营者,高效农业发挥出了更高的富民效益。“旅游+康养,催生了新兴产业”。通过积极申报和打造茅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茅山湖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培育了一批行业精品酒店和度假场所,形成了茅山湖康养度假、宝华山养生养心、赤山湖体育康养相结合的三大康养产业集群。“旅游+体育,放大了品牌效应”。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永久落户句容市,仑山湖国际路亚比赛、首届句容国际马拉松赛等国内外有影响力赛事的持续举办,句容休闲体育品牌正在形成,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壮大。

三是城乡协同开发。全域旅游基础在乡村,核心在城市,连接点在特色镇。在全域旅游建设过程中,按照“景城、特色镇、美丽乡村”三个层级来谋篇布局、全域推进。“景城”层面,把城市本身作为最大的旅游载体,在有机更新过程中注重融入旅游、文化元素和符号,精心打造义台街历史街区、句容河风光带等城市游憩区,让城市充满文化的氛围、创意的空间和休闲的气质。“特色镇”层面,结合各镇特色基础,重点建设农旅小镇、康养小镇、鲜果小镇等特色镇,目前句容市已有1个省产业特色小镇、3个农业特色小镇、2个旅游风情小镇被列为省相关特色小镇创建计划。“美丽乡村”层面,谋划美丽乡村全域化、标准化,布局农家乐、度假村等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   

 

千华古村

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创建合力

一是坚持高位统领。句容市成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管委会主要领导为成员,强力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二是激发体制活力。根据创建工作的要求和句容市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市旅发委机构成员,建立了工作规则,统筹全市旅游工作开展。在机构设置上,句容市创新体制机制,将旅游局从民族宗教旅游局中独立出来,与文广体育局合并,组建了新的文化旅游局并纳入市政府组成部门,在镇江市唯一,全省领先,突出了句容市全域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创建思路。三是全民动员参与。2018年春节后,召开了全市第一个千人大会——句容市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对句容市全域旅游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各镇、街道、管委会、各部门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涉旅镇单独设立“旅游办公室”,全域旅游的创建热情高涨。各镇、各部门按照创建要求、结合各自工作,积极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宣传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域旅游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征集宣传口号超万条;公安部门开展了“礼让行人、礼让游客”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天王镇结合樱花节开幕式,邀请国家局领导和相关专家组织开展了“花为媒·全域旅游论坛”、为全域旅游发展献计献策。四是夯实人才基础。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全域旅游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组织落实好省、市局业务培训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抓好自身的学习提高。一方面是做好“引智”,主动借助外部智力,实施“借脑工程”,经常性邀请专家团队来句容讲课、指导,为全域旅游出谋划策。2018年全市领导干部的“周末课堂”安排了3期全域旅游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组织好专业培训,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连续两年在浙江大学举办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参训对象覆盖了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通过听专家授课、实地参观、撰写全域旅游发展体会文章和建议等方式,为全市全域旅游建设凝聚力量。五是强化力量配备。按照市委、市政府“奔赴主战场、攻坚打硬仗”的要求,市委组织部从各镇、部门抽调了15名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到全域旅游创建办集中办公,充实了创建力量。

 

隆昌寺

坚持共建共享、凸显主客共享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宜居宜游”的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句容市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一流的旅居空间。一是护好生态根本。注重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景观为主打,抓好沿路、沿水、沿山、沿景区等“四沿”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营造“山青、地绿、天蓝、水秀”的城乡人居环境。二是做好绿道串联。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制定全市的绿道系统总体规划,着力构建全市绿道网络。加快对山湖路、西部干线南延段、北部干线等旅游干线建设。对区域内重要的交通出入口、景区和旅游干线上的集镇、村庄、公交候车亭等进行形象提升,全方位展示全域旅游目的地氛围。三是打造亮丽窗口。面积近6000平方的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在南沿江高铁句容城区站附近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游客集散、服务、产品展销、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四是提升关键设施。重点打造“四场一所”(广场、菜场、停车场、垃圾场、厕所),按照主客共享,人性化服务理念,出台“一套规范”,打造“一批试点”,推广“一块牌子”的整治思路,把旅游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全域旅游的新亮点。同时,全面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内主干道、通景公路的旅游标识系统。

 

句容芝樱花海

创新宣传营销,增强品牌影响

结合智慧旅游的新方式,不断加大句容旅游的宣传力度。一是大力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各镇、管委会立足本镇旅游资源,精心策划统筹安排节庆活动,基本做到一镇一品、一镇一节。2018年全市已成功举办了“樱花节”“郁金香节”“草莓节”“茶香节”“桑果节”等近10场节庆活动,期间日均游客量均在2万人以上,在带动农民致富、推进旅游新消费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外出集中推介。五一前夕,组织镇、管委会、景区、乡村旅游区近百人的队伍在南京开展了大规模的推介活动,较好的宣传了句容市全域旅游的品牌、产品。三是整合全市旅游宣传资源和力量,开展全域旅游“大外宣”,在充分发挥好电视、报刊、航空杂志、高铁广告等传统媒介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赛事、互联网优势,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的立体营销,形成了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市旅游宣传新体系。

 

 

责任编辑:王明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