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湖北保康县: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区安全饮水难题

2019-05-09 09:38
来源:半月谈网

自2017年以来,湖北省保康县在决战整县脱贫摘帽的最后关头,向最后一块硬骨头发起攻击,投资1.7亿元,一举破解喀斯特地貌吃水难世界性难题,探索成功引水、蓄水、管水、用水一整套科学机制的“赵家山模式”,并迅速在全县33个喀斯特地貌村复制,挑战不可能变为可能,共解决3.3万人饮水难。

挑战不可能,誓破世界性饮水难题

地处鄂西北深山腹地的全山区县保康,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难以涵养水分,人畜饮水异常艰难。在马良镇断缰、两峪乡芭桃、店垭镇天星等片区,缺水情况更为严重,水源完全依赖天降雨雪。“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从没水吃,到吃远水、脏水、雨雪水,千百年来,山区群众祖祖辈辈为水愁、为水困,可谓一把辛酸泪!

2016年,时任县长的张世伟来到他的扶贫联系点赵家山村走访,在一家农户,主人家热情地端出一杯热茶。看着混杂着泥土和虫子的茶水,张世伟痛心不已。“既然叫我驻赵家山村,我一定要从群众最难的事情抓起!” 经过走访调研,张世伟现场办公,决定从全村海拔最低的“老井”提水。历时3个多月,“老井”提水工程顺利完工,但村里仍有20%的村民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且暂时吃上水的水质也容易富氧化,说到底,这个村的饮水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18年,是保康整县脱贫摘帽攻坚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农村安全饮水不解决,意味着“吃不愁”没办法达标,因为是否安全饮水具有“一票否决权”。于是,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成为整个保康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最后一根“硬骨头”。农村安全饮水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工程,而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区安全饮水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可谓艰中之艰、重中之重。

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一马当先,直接担任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围绕水质达标率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85%以上、贫困户自来水全覆盖的总体目标,抽调、聘请精兵强将,组建9个工作专班奔赴一线。

“喀斯特地貌注定无法打井取水。”不少专家已盖棺定论。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受磷矿矿井能钻探出水的启发,张世伟豁出去了,毅然决定要试一试。受聘的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随后进驻赵家山村,一场深井取水攻坚战全面打响。

不可能变成可能,深井淌出“幸福水”

2017年3月25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专家通过核磁定位,在经过数十次调查勘测后,终于在赵家山村“郝家冲”探明了喀斯特地貌地下河的基本走向。说干就干。4月1日上午9时许,一支特殊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赵家山村,大型钻机、空压机各就各位。由宜昌鲁瑞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8位技术人员组成的打井专家团队,利用核磁地质探测仪,精确找到下钻地点打下第一钻。

大型钻机、空压机24小时作业,一天最多可打七八十米。工人们心急如焚,夜以继日赶工期。4月2日,井口打出来的石渣伴着少许泥浆一起被吸出,让大家看到了有水的希望。4月3日下午1时许,当60根合金钻头连成的360米“神针”插入地下350米时,一股清泉在空压机的增压下汩汩流出,现场一片沸腾。

“真不敢相信,在这山旮旯里能打出水,真是奇迹啊!”在此之前,还半信半疑的老支书王述顺,此时也欣喜若狂。找到了水源,意味着吃水难问题即将破解。紧接着,专家团队又经过持续钻井、清洗井洞、提取水样等多个环节,对水质、水量进行鉴定、评估。

2017年4月12日,工程队打到483米深时,出水量达到了100多立方水。专家团队宣布,赵家山村三组机井正式出水,并给出结论,“地下水可作为自来水源,日出水量可达80至110立方米,可解决800人的饮水问题。”当天,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庆祝机井成功打出深井水。77岁的村民杨德新瘫痪在床,已经10年没出过家门,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硬是让家人用三轮车载着自己来到打井现场,亲眼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确保井水入户,该村依托水井新建了占地850平方米的赵家山水厂,配套建设200立方米储水池,购置降氟、消毒设备,安装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现水厂无人化值守和自动化控制。目前,赵家山水厂日出水量可达200立方米,井水通过管道送到村里的每家每户,千百年来困扰赵家山群众饮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在经过科学论证后,专家团队一致认为,类似赵家山村这样的喀斯特地区,均有望通过钻探深井的办法破解吃水难题。

探索成功“赵家山模式”,一花引来万花开

今年1月中旬,马良镇漆园村,容积200立方的水厂闸阀打开瞬间,汩汩清流涌入饮水管道,投资534万元的供水工程建成投用,周边7个村3446人告别吃水难,当地村民奔走向告。这是保康推广“赵家山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把这个民心工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该县立足水情,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供水、管水、用水新模式。

创新供水新模式。过去,通过挖水窖、建水塔实行“一家一户”分散供水,成本高、管护难度大。为彻底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该县因地制宜,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打深井实行集中供水。在工程建设上,统一勘测设计、统一工程预算、统一施工图纸、统一组织实施,送水到户。对相邻连片村,配套建设水厂,铺设供水管网,实行跨村连片供水。

创新管水新模式。打深井后,配套建设现代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厂,增加过滤、消毒设备,定期开展水质检测;推行“以钱养事”机制,设置公益性岗位,确保水厂管理规范有序;对新建安全饮水工程进行产权移交,按人平2元的标准建立农村饮水维修基金,纳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每个工程一套管护制度、一个管护责任人、一份考核细则。

创新用水新模式。坚持以水养水,为每家每户安装磁卡水表,实行阶梯式收费,一律先交费后用水,倡导群众节约用水、细水长用。

同时,还摸索建立了供水管理、水厂操作值班、工程运行管理、水质检测、水厂管理员、饮水卫生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水厂规范运行。

如今,在保康喀斯特地貌地区,供水池点星罗棋布,供水管网纵横交错,“幸福水”流入千家万户,有条件的农户家里,还安装了洗衣机、热水器。一花引来万花开。目前,随着“赵家山模式”全面推开,像赵家山村民一样,该县33个喀斯特地貌地区3.3万群众全部告别吃水难。(都正阳  杨邹  邱阳)

责任编辑:王明瑞

热门推荐